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甲减在一起生活会传给家人吗

近年来,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尤其是甲减这一疾病,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疾病。面对这一状况,人们难免心生恐惧和疑惑。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甲减的真相,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在众多关于甲减的疑问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是:甲减在一起生活会传给家人吗?让我们了解一下甲减的成因。甲减主要由甲状腺病变、甲状腺炎、不敏感综合征、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以及某些药物的作用等多种原因引起。这些原因导致了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从而引发甲减。

值得注意的是,甲减并非传染病。它没有传染的介质和媒介,因此与甲减患者共同生活并不会导致家人被传染。尽管如此,甲减的危害仍然不容忽视。甲减患者可能会出现多食、消瘦、畏热、多汗、心悸、激动等高代谢症候群,以及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和眼突等症状。严重的甲减甚至可能引发危相、昏迷,危及生命安全。

对于育龄期妇女来说,尤其是家族中有甲状腺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最好在怀孕前进行筛查。一旦出现甲减的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孕期甲状腺水平正常的母亲,孩子出生后一般不会出现甲状腺问题。但如果母亲患有甲减,孩子出生后症状的早晚及轻重程度与孩子的甲状腺功能有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预防甲减的发生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适量摄入含碘食物。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甲状腺问题也是预防甲减的关键。

甲减患者的一般症状及表现

甲减患者常常展现出多种特有的症状和表现。他们的面容常常带有浮肿,面部苍白并呈现出蜡黄的颜色。眼睑松肿,目光呆滞,表情淡漠。他们的吐词含糊不清,少言寡语,声音嘶哑。皮肤干燥、少汗,怕冷,泛黄,毛发粗厚但稀疏。嗜睡和疲劳感常伴他们左右,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甚至伴有轻度贫血和智力减退的症状。指甲脆弱,易出现裂纹,体重也可能逐渐增加。

心血管系统方面,甲减患者的心音低弱,心率缓慢。心脏普遍扩大,可能伴有心包积液。长时间后可能出现心肌纤维肿胀、粘液性糖蛋白沉积以及间质纤维化等甲减性心肌病变。患者的脂代谢明显紊乱,可能出现高胆固醇血症、高β-脂蛋白血症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尽管冠心病发病率较高,但由于周围组织的低代谢率和心肌氧耗减少,心脏排血量降低,因此很少发生心力衰竭和心绞痛。

在消化系统方面,患者可能出现便秘、腹胀或食欲减退,甚至麻痹性肠梗阻。大多数患者胃酸完全缺乏。

内分泌系统方面,女性可能月经过多,甚至闭经;男性则可能出现阳痿。血和尿皮质醇降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偏低。

如何预防甲减的发生

预防甲减的发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建议定期进行筛查,特别是在老年人或大于35岁的人群中每5年筛查一次,以发现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孕期妇女、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或个人史症状、体检提示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人也需要进行筛查。从病因入手预防甲减也是关键。对于呆小症的预防,孕妇缺碘是发病的关键,因此孕妇要注意补充碘。对于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预防,需要及时治疗容易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甲状腺疾病。早期诊断、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也是防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情恶化的关键。除了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生活调理,避免加重病情因素的刺激。

甲减的中医辨证保健疗法

对于甲减患者,中医辨证保健疗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肾阳虚衰的患者需要温肾助阳、益气祛寒。处方包括党参、黄芪、仙茅等药材。肾阴阳两虚的患者需要补肾益气、滋阴润燥。处方包括生地、山萸肉等药材。脾肾阳虚的患者则需要温肾益气、健脾助运。处方包括黄芪、党参等药材。所有的处方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调整。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生活调理、饮食药膳、锻炼等方面来提高身体素质和预防复发。关于心肾阳虚与肝旺脾虚的中医疗法探讨

针对心肾阳虚的情况,我们采用温补心肾,强心复脉的疗法。处方包括附子、肉桂、党参、黄芪等药材,以温补心肾,强化心脏功能。对于脉象沉迟弱的情况,我们加入麻黄和细辛以增强药效;若脉微结代,则加入人参和枳实以调节;如头昏肢软,再加上升麻、柴胡和桂枝以缓解不适。每日一剂,水煎后服用。常用的成方有桂附八味丸、独参汤等。

另一方面,对于肝旺脾虚的情况,我们的治疗方法是健脾平肝,软坚利湿。主要药材包括柴胡、白芍、党参等。针对可能出现的症状,如口苦失眠烦燥,我们加入丹皮、龙胆草、茵陈等;若腹胀,则加入陈皮和砂仁;若出现浮肿,再加上车前子和泽泻;便秘的情况下,使用瓜蒌和火麻仁;口干则加入生地以润燥。

经过这种分型加减治疗,我们共治疗了51例病患,其中14例基本恢复,35例有所好转,仅有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到了96.2%。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该疗法在中医领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以上所述,是中医对于心肾阳虚与肝旺脾虚的疗法探讨。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病患带来康复的希望。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和信任中医,共同传播中医文化。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