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白茶:从泡法到历史沿革的独特韵味
白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也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而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白茶的魅力吧。
目录
白茶的泡法
白茶的历史沿革
白茶的采摘
白茶的类别及特性
白茶食用禁忌
一、白茶的泡法
白茶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更在于泡茶时的技巧。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泡茶方法,才能充分展现白茶的品质特点。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冲泡白茶时,需要选用透明玻璃杯或透明玻璃盖碗,以便欣赏茶叶在水中的千姿百态。由于白茶较细嫩,叶子较薄,所以冲泡时水温不宜太高,一般掌握在80-85℃为宜。在泡茶过程中,从温杯、置茶润泡、运茶遥香到回旋注水冲泡等步骤都需要细致入微地操作。品茶时,先闻香再观汤色和杯中上下浮动玉白透明的芽叶,回味甘甜。
二 神秘的历史沿革
白茶的历史悠久,充满了神秘色彩。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人用自制的“荼”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许慎品尝后,对“荼”赞不绝口,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注解。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中。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而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当时已有野生白茶的出现。到了清嘉庆初年,已有白茶生产。到了清末民初,政和铁山乡人开始种植大白茶,并成功用大白茶制作银针销往国外。白牡丹则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
三、白茶的采摘与类别
白茶的采摘也是一门精细的艺术。只有采摘得当,才能确保茶叶的品质。白茶还有多种类别,如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每一类白茶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特点。在采摘和制作过程中,都需要精心呵护,才能保持其独特的品质。
四、白茶食用禁忌
虽然白茶有许多益处,但在食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禁忌。例如,过量饮用白茶可能导致失眠等问题。在享受白茶的美妙滋味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饮用。
3. 白茶的采摘手记
采摘白茶,是一项充满细致与诗意的工作。在初展的玉白色一芽一叶中,捕捉春天的味道。采摘过程讲究“早采、嫩采、勤采、净采”,采摘出的芽叶需成朵、大小均匀,留柄要短。轻采轻放,仿佛是对茶叶的呵护与尊重。竹篓盛装,竹筐运输,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份自然之美得以完好保存。
萎凋环节更是需要精心照料。采摘下的鲜叶被细心地铺展在竹匾上,厚度均匀,静待其慢慢变化。根据气候和鲜叶的品质,可以选择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或加温萎凋。当茶叶达到特定的干燥程度时,需要进行并筛。整个过程中,制茶师傅的双手仿佛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茶叶在时间的流转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烘干环节更是关键。初烘时,烘干机的温度要达到100-120℃,持续10分钟;然后进行摊凉,15分钟后进行复烘,温度调整为80-90℃。以70℃左右的低温长烘,让茶叶的香气得以充分展现。
保存白茶同样需要精心。当茶叶的水分含量控制在5%以内时,才能放入温度为1-5℃的冰库保存。从冰库中取出的茶叶,需要静候三小时后再进行包装,以确保其品质的稳定性。
4. 白茶的身份介绍
白茶,这个茶名或许对于许多茶友来说并不熟悉。当人们提到龙井、普洱、铁观音等茶时,往往能如数家珍,但对白茶却知之甚少。其实,白茶是中国最古老的茶类之一,堪称六大茶类中的珍品“贵族”。
白茶的名字来源于其独特的色泽和汤色,因茶叶名、汤色皆如银似雪而得名。福建福鼎是白茶的主要产地,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白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全国60%以上的白茶产量都来自这里,故有“福鼎白茶”之称。由于大部分白茶是外销品种,主要销往国外,导致很多中国茶客对白茶并不了解。
5. 白茶的食用须知
饮用白茶时,不宜过浓。150毫升的水用5克茶叶就足够了。水温要达到95℃以上,第一泡时间约为3分钟,过滤后倒入茶盅即可饮用。第二泡只需5分钟,随饮随泡。一般情况下,一杯白茶可以冲泡四五次。
白茶性凉,胃热者可在空腹时适量饮用。对于胃中性的人来说,任何时间饮用都可以,而胃寒的人则建议在饭后饮用。尽管白茶一般不会刺激胃壁,但还是要注意适量饮用。
饮用白茶的器具并无太多讲究,可以用茶杯、茶盅、茶壶等。如果使用“功夫茶”的饮用茶具和冲泡方法,效果更佳。需要注意的是,肾虚体弱、心脏病、高血压、便秘、神经衰弱和缺铁性贫血者不宜喝浓茶,也不宜空腹喝茶,否则可能引起“茶醉”现象。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白茶宜常饮不宜间断。只有长期坚持饮用,才能感受到白茶的保健效果。喝白茶还要择时而行,不宜盲目饮用。午后饮茶长精神,而饭前与临睡前则不宜饮茶。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品味和享受白茶带来的健康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