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肾病:肾脏的隐形杀手
造影剂肾病,一个对于医学领域来说并不陌生的词汇。它在排除其他肾脏损害因素后,由造影剂引发,通常在接触造影剂后的2至3天内肾功能急剧下降。当机体处于脱水状态时,造影剂浓度升高,易引发急性肾衰竭。对于已经存在肾病综合征、肝硬化伴肾功能损害、肾功能不全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接受造影剂的风险更是加倍。
造影剂肾病的临床表现不容忽视:
患者在使用造影剂后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少尿、无尿、皮疹等,甚至心悸、出冷汗、血压下降等。在严重的情况下,肾功能下降、过敏性休克都有可能发生。一旦肾小管功能出现明显异常,即可确诊为造影剂肾病。
诊断造影剂肾病,除了上述症状,还需要借助一些医学检查手段。尿液检查、肾小管功能检查、肾小球功能检查、核素肾图及B超检查、肾活检等,都是造影剂肾病的辅助检测方式。
治疗造影剂肾病需要注意什么?
为了减轻造影剂的肾毒性,建议在接受造影剂前1小时静脉滴注20%甘露醇及呋塞米。这些药物能加强肾血流量,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在接受造影剂后,多喝水加强利尿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
对于碘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含碘造影剂。非离子性、低渗性造影剂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它们对肾脏的毒性较低。
如果发生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应立即进行透析治疗,按照急性肾衰竭的处理方式进行干预。钙通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对预防造影剂所致的肾内血管收缩、肾血流也有积极的作用。
对于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多发性瘤等疾病的患者,接受造影剂时需特别慎重。这些患者的肾脏状况较为脆弱,需要更加精细的照顾和医学观察。
造影剂肾病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必要的医学检查,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存在肾脏疾病或相关风险的人群来说,更应谨慎对待造影剂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