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马人》这部电影是根据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改编而成,它通过许灵均的坎坷人生反映了我国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社会的一个侧面,表现了一位饱受磨难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难以割舍的挚爱,描写了许灵均在那个特定年代里的婚姻、工作和生活由苦到甜的经历。
许灵均从一个家境优越的少爷,到一个环境恶劣的牧马人;从一个热闹繁华的大城市,到一个远离家乡的偏僻草原。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对于一个城市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偌大的打击,甚至会有绝望的感觉。后来虽然他有了自杀的念头,马儿的一个轻轻触碰,就使得许灵均重新生发出了对于生活的希望。
在这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一些小人物身上所特有的特质生活虽然贫穷,内心是不能贫瘠的。
在电影中李秀芝教导儿子清清说“钱只有我们自己挣来的才花的有意思、心里才安逸。不是我们自己的钱,一个也不要——这叫志气”。李秀芝也说,“他就是当上了官,我也不稀罕;再放二十年马,我也不嫌弃,我把心交给他了”。这样一个质朴的女子,就这样嫁给了一贫如洗的许灵均,无怨无悔,依然对于生活充满着憧憬与希望。
虽然大家生活都不算富裕,邻居大妈还是会把面条分给许灵均吃;许灵均和秀芝结婚的时候,乡亲们把自己能给的都拿了出来。这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关辉形象生活可以贫穷,内心不能贫瘠。在那样贫穷的生活条件之下,每个人都在内心有一种热情,一种大家齐心协力的热情,一种一起奔生活的热情,一种不怕困难和贫穷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