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汪峰是那批人里面少有的会把摇滚看作一项事业的。他明白所谓摇滚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不是留长发、光膀子就能做到,而是需要实体去支撑的。这个实体包括理论上的音乐思想和创作手法,资金的获取和利用等等。不客气地说,从今天能接触到的资料来看,那些我们仍为之激动的名字,在90年代几乎就是凭着一腔热血去做摇滚,很少甚至从未想过“以后要怎样”我是否真的有音乐才华?如果是,我要怎样去继续发展我的观点?这些看似教条主义的考量其实多少是反“摇滚精神”的,但也只有这样,一个音乐家的思想才可能逐渐丰满,逐渐成熟,并带上不可替代的烙印。当年中国的业内环境对音乐人很不友好,但我相信任何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文学家,都不会任由自己输给时代,而是“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请记住,汪峰也是从那个没有太多保障、世态炎凉的时代一步步走来的。广泛地接触过中外摇滚乐之后,我更佩服崔健和窦唯了,他们甚至做出外国人做不出的音乐;但也更清楚地看到,在那批老炮中,很多人的作品很棒,却从不是不可替代的。汪峰并没有多么不可替代,但好在他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他没有把自己看作什么天才,而是不停地写,不停地唱。到今天,在《新歌声》的舞台上,要是上来一位摇滚歌手,大家都会一致认为那是冲着汪峰来的——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 。当看到汪峰把帕尔哈提一步步带到《好声音》总亚军,而后唱片店张贴大幅海报宣传《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摇滚》的时候,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想的一样汪峰在为摇滚做好事。很多人喜欢骂汪峰“伪摇”,我觉得谈这个之前,还是要做个对比,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汪峰出了多少张不算太好但仍处于平均水准线以上的专辑,又写出多少首为人们广泛传唱的歌曲?而那批老炮又怎么样了呢?有态度、有精神可以,但就像“用爱发电”不可行一样,摇滚精神也不是靠态度去践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