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正漫不经心地干着什么的时候,一首曲子却突然蹦到你脑袋里去?不这首曲子一遍又一遍,直到你发现自己的动作已然是在和着节拍。恭喜!你被“洗脑神曲”袭击啦!
这样的遭遇不止你有。超过九成的人每周至少遭受一次这样的折磨,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每天都有数次这样的经历。那些不需要太多注意力的事务——比如说那些等水开或是等红灯的时候,更容易招惹“洗脑神曲”入侵。
这一现象是大脑的重大秘密之一。科学家们也无法完全搞清楚那些曲调为何如此轻松地就留在了我们的脑袋里。
一种心理学观点认为,“洗脑神曲”是一种心理意象。这类意象要么是可视的,比如当你闭上双眼想象一个红色的货车,要么是可听的,比如当你去想象一个婴儿的啼哭,或是平底锅里热油的嗞嗞声。
“洗脑神曲”是一种可听觉意象的特殊形式,因为他们的出现是无意识的,比如说你并不会塞住自己耳朵然后拼命去想《小苹果》这首歌,了,或者应该说是,理论上你是不会这样做的。它只是硬闯进你脑海里的音乐背景中去,然后像个不速之客一样四处闲逛。“
洗脑神曲”大多相当生动鲜明,他们通常由一个调子,而不是由所谓的和弦所构成。“洗脑神曲”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就是他们倾向于陷入一个循环里,分分钟重复千遍万遍。值得记忆亦是洗脑神曲中那些“死循环”所担任的使命。那些最近重复播放的歌曲更易在脑子里阴魂不散。
如果说重复近乎一种触发器,那也许我们应该将“洗脑神曲”的出现归罪于现代技术。近百年来音响设备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普及,加助了人们一遍又一遍听到同样的音乐。唱片,磁带,CD,还有那些随手可及的MP3。
那么是否是那些技术滋生了那些各种各样独特地现代体验,而“洗脑神曲”只是二十世纪晚期才出现的产物?
这个可以由马克吐温来回答。1876年,就在留声机研发成功的前一年,他写了个小故事,想象了一个有节奏的叮当声阴险地掌控了整个小镇。
这个例子,加上别的一些事,说明“洗脑神曲”是个基本的心理现象,也许只是被现代的记录技术加强了,却并非是本世纪的新事物。
所以呢,没错,任何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从莎士比亚到萨卡加维亚,也都曾在“洗脑神曲”占领脑袋的时候徘徊彷徨。
很难想出除了音乐以外还能有什么入侵大脑的意象影响范围如此广泛。为什么音乐可以做到呢?为啥水彩画就没能卡在你的大脑里?还有那些冰激凌雪糕也没有?
有种理论认为这与音乐在记忆里表现的方式有关。当我们在听那些已知的歌曲时,我们总是不断地提前听到自己所期望的下一个音符。对我们来说单单想起一个音符是很难的。若是我们想去思考“祝你生日快乐”里“乐”的音高,我们不得不倒回去从“祝”开始,一直唱到“乐”。这样看来,一段曲调近似乎是种“习惯”。就像一旦你开始系鞋带,你就会不自觉地打完一个蝴蝶结才停下。一旦一个词被提及,因为,比如,有人说,“两只”,然后自然地就会有人跟着唱出“老虎”,然后一直循环下去。
但这大部分只是推测。事实是我们仍然不知道我们到底为何如此易受“洗脑神曲”的影响。更好地理解他们会给我们提供人类大脑工作方式的重要线索。
也许下一次我们会被水果姐的旋律困住而无法逃脱,那么我们就将把它当做科学路程的起点加以利用从而解开有关基本认识的重大玄机。万一失败了,好吧,就跟着它哼起来吧,反正还是挺好听的,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