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与地球的忧思总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近些年的电影中。环境、革命、人性……一个接一个的矛盾冲突已然成为连锁反应被呈现在大屏幕上。而今,韩国导演奉俊昊再一次将地球的情势定位到一个极其恶劣的境况,将冲突的地点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这两点“极致”让冲突聚焦,让矛盾剧化。在这辆看似是一艘列车形态的诺亚方舟之上,承载着历史上亘古不变的人性——自私与奉献、高尚与卑鄙、利益至上与人性至尚。
《雪国列车》片名交代了大环境和小环境。“雪国”是自然环境,“列车”是人为环境。这两个环境相辅相成又相互冲突。两者相互依存的原因是,有了“雪国”才有了“列车”,某种意义上,“列车”依赖“雪国”而存在;两者相互排斥的理由是,一旦“雪国”或“列车”任意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那么另一方将出现形势的扭转,所以如果为了保持一切如旧,必然要确保两者都在正常范围内运转。剧中也正是为了保证如此,才出现了“平衡”的说法。所以,车子作为本片主要的矛盾生产地,也是革命的主战场,其作用是非常大的。换句话说,从最末节车厢到“头等舱”再到控制全车的发动机室,好比一个横置的巴别塔。这一路上,革命者跨越了社会的最底层到中产阶级、再到高层人士、到统治者,完全沿着利益与权利的路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分地域展现,在此却集中于车厢,不得不说,狭小却极度具象。
列车作为人类保命的工具,到头来却成为困住每个人的牢笼,演变成车为人服务还是人为车服务的思考。理论上,所有的工具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如果人类无法保养好这个工具,那么工具就无法继续服务下去。于是,渐渐地,人类更多的依赖于这个跟工具,开始对它有求必应,开始通过践踏更为“低级”生命的方式来完成工具对“高级”生命的服务。特别是,当这架机器的“统治者”面临着退休的时候,他所选定的“继承者”也一定要为此机器马首是瞻,要侍奉它、效忠它、敬仰它。在的时刻,要时时提醒自己,自己之所以对这架机器、这辆列车顶礼膜拜不是为了列车本身,而是为了其可以给人类提供的种种生存环境。,如果将牺牲人的利益与保障人的利益之间划上等号,列车到底是救世主还是罪魁祸首?人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