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会是陈凯歌导演最好的作品,但也不会是最坏的——至少不至于一些人说的那么不堪。
陈凯歌导演选择了一个并不十分轻松的题材来表达他对电影和文化的理解。但凡读过徐皓峰老师作品的人大概不会不知道,他的文字并不那么易于用影像来完好表现。倒不是说徐老师的文字不好,相反,他的文字总是不乏思想和某种带有“仙气”的韵味,且具备丰富的画面感。,这种带有“仙气”韵味的文字常常又显得有些散漫而冗长,不仅让阅读体验缺乏带感的高潮,也让除他之外的人平添了不少改编难度。陈凯歌导演被小说版《道士下山》当中的那股“奇”所吸引,用几年的时间打磨出一个电影作品,当中有什么改编趣事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对这部电影是有付诸诚意用心的。刻薄者大概又要不高兴了诚意就能遮盖作品的不足吗?不是,但它意味着一种不坏的初衷。对于创作一部电影而言,如果连基本的诚意都没有,即使票房再喜人,又有多少意义呢?如果那些缺乏诚意只有钱意的电影总是能够收获原谅,而有诚意却没有满足期待的电影一味被踩踏,中国电影除了进一步被拉低水准还能有多少值得寄望的发展?
导演的诚意不是源于他那封情感丰富的微博情书,而是源自整部电影所包裹的那些近乎心切的想要表达的对道、禅以及武侠的理解,对世态生活、人之成长的认知所流淌的一股语重心长的情感。他就像一个历经岁月洗礼、饱含哲学思索的老者,急切地想通过一部电影来传递其对于人生的理解,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其说他选择《道士下山》这个题材是出于对“奇”的痴迷,不如说他只是想通过“道士”所蕴含的道禅意味来表达他的人生哲学。从电影《道士下山》不难看出,他在营造禅道意境上用了不少心思,许多虚实结合的场景让我们不仅领略到了艺术的美感,也体会到了道禅意境所传递出来的宁静与淡泊。几乎没有人这么干过,如果说徐克的武侠表达的是情义,李安的武侠表达的是情感,张艺谋的武侠表达的是环境,那陈凯歌想要表达的,则是一种意境——一种基于禅道的意境,是陈凯歌丰富情感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