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计》时隔2年后上演,只不过这次的播出平台从湖南卫视换成芒果TV。芒果TV复播的《变形计》3.0(已经播出四集),虽然保留原有的城乡少年互换生活的故事原型,但它与此前的1.0和2.0版本相比,农村女娃丽姐和南京顽劣少年陈新颖的“搞笑”言论,以及节目后期剪辑(尤其是花字和BGM背景音乐)的娱乐化,竟然成为节目在社交媒体上的宣传噱头。一档客观上曾经承载着记录中国城乡分裂与差别的准纪录片,如今改头换面,利用社交媒体与弹幕文化重新装点城乡少年互换生活的沉重故事,令人感慨!
变形计1.0普通人的奇迹!
如果单纯从技术层面衡量,湖南卫视2006年4月首播的《变形计》与英国第4频道的《换妻》节目一样,同属生活互换类真人秀,侧重于不同个体与新的生活环境之间矛盾的铺展,而且在一种“可控的”结局的基础上展开“失控的”碰撞——这也正是此类节目引发关注的重要原因。在节目的后期剪辑过程中,每一集都是在已经全盘知晓结果、制作方事先设计或符合观众心理期待的前提下,完成剪接并按照戏剧化的程序引向最终结局。最终结局就是“互换成功”,而“互换成功”的标准是,一定要“拍到城里孩子内心有了改变”,只要“学会了感恩,就是成功”。
那么,为何要做好“长线作战的准备”,在城市孩子身上人为地制造“内心改变”,以制作一档凸显“质朴的人文关怀”的纪实类专题节目?2005年《超级女声》之后,湖南卫视高层有意识地计划“向高端受众转移”,以部分抵消因《超级女声》而形成的“低俗”、“低龄”的文化标签和公共形象。为此,湖南卫视启用前湖南经视制片人李泓荔,远赴英国筹备一年后推出《变形计》,试图用互换的形式“真真切切地”记录下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个秘密社会”,进而打造“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的影像版”的《变形记》。第一季四集节目原本包括母女、村官与村民、城乡教师互换等内容,不料,讲述城市网瘾少年魏程与青海农村娃高占喜的互换故事《网变》播出后竟然受到中宣部、公安部的电话表扬,并获得湖南卫视2006年一号宣传嘉奖令。宣传部门的肯定、收视率的压力以及原湖南卫视新闻中心多个团队的相继加入,推动《变形计》的重心从阶层、代际与官民的互换体验,逐渐偏移到城市与农村孩子的生活互换。《爸爸去哪儿》前总导演谢涤葵作为《变形计》早期的主力编导之一,曾撰文指出《变形计》是“我们在偏远山区挖到的一剂良药”,它应当承担“专门治疗让很多家长失去信心的城市独生子女病”的社会责任,使这些“娇生惯养、五谷不分、好逸恶劳、精神萎靡”的城市独生子女“内心有所触动” ,即便这样,节目“最受益的肯定还是农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