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个电影究竟是不是好电影的条件只有两个。第一,要有一个好故事;第二,导演要有讲故事的能力。电影艺术在这方面和文学艺术有着极大的相同。因为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要通过画面或是文字传达创出作者的情感,得到观者或是读者的共鸣。有好故事是基础,而练就出有效而艺术的表达方式更需要个人水平。李安大概很早便悟出了这一点,在消沉的十几年中,他每天能做的就是反复思考,创作并修改剧本。等待别人提供出好故事不如自己先创作出好故事。而在脑海中不断思考并放映自己的好故事则锻炼了他用电影讲故事的能力。正所谓“有感而发”,好的故事以及它暗含的启示性思想都需要长久真切的感悟和深思熟虑的提炼。从这点看来,大器晚成的李安在其电影创作初期便大获成功便也不难解释了。
1991年,37岁的李安终于等到机会在纽约指导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推手》。电影一开始就上演了一场无声的斗争。从北京退休了的太极拳大师在儿子纽约的家中专注地练着功,藏蓝对襟罩衫,一双厚实黑纹布鞋,他两眼紧闭,身后挂着中国书法;不远处的书房里坐着老父亲的美国洋媳妇,蓬着满头卷曲的金发正烦躁地敲击着电脑键盘,不时地回头无奈地瞥一瞥练功忘我的老公公,她家中来的那个“外人”。中西方的冲突被看门见山地引了进来,戏剧的张力从无声的较量中开始。开场十分钟几乎没有人物对话,只听见老父亲衣衫摩擦的声音,伴随着洋儿媳重重敲击键盘予以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