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路人甲》注定不会成为所有观众都能产生共鸣的电影,事实上,观众对它的感受大致会呈现一种近乎两极分化的局面正在逐梦或经历过逐梦过程的人会被电影中那股热烈的对梦想的坚持与努力所感染,并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自己,由此产生共鸣而被触动;未曾坚持追逐过某个梦想或过早的“认清现实”的人则会对电影所描绘的故事感到无趣,尤其是向来反感心灵鸡汤的人甚至会对影片嗤之以鼻,认为这不过是尔冬升导演的一次“个性化抒情”。
这不能嗔怪观众,如果电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那必然会存在不同的情感共鸣,得到的感受也会趋于不同。我们既不能强求一个从艰苦中成长的人十分到位地体会富足生活的奢侈享受,也不能太去期望一个在优渥环境里长大的人恰到好处地感受艰苦生活的清贫滋味。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我是路人甲》所传递出来的那股关乎梦想、关乎奋斗、关乎现实的情感,而不要一味地反感所谓的心灵鸡汤。
与尔冬升导演之前的作品大为不同的是,《我是路人甲》将关怀的视角聚焦在了一群平时鲜有人关心的平凡人身上在横店影视城或期待、或等待、或接待着似有若无的戏份的群众演员。就像“群众”这个词本身带给人的印象一样,没有人真正会对他们报以足够的关怀,甚至会有人从来不知道有那么一个群体或职业存在。每年上映或没上映的大量影视剧里,他们当中的幸运者会在画面里说上几句台词露一两次脸,稍微幸运者会在画面里呈现一个一闪而过的身影,而不幸者,则完全没有出现在画面里的机会——大量的删减让他们的影像归于永恒的被忽视。可一旦将这种比较横移到现实里,那些因删减而未能出现在画面里的人又都是幸运的,至少,他们在拍摄当时,拥有了一个群演的机会——更多的人连群演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只能一面咬牙坚持,一面四处争取,从而承受着生活的不易。这个群体就像一个尴尬的存在他们大多数怀抱着梦想,而电影工业体系又不能给他们提供太多的机会,以致于他们时常游离在影视边缘,徘徊在梦想的坚持与放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