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最诚实的一本书,有很多我对那个时代的自责、反思。”采访中,严歌苓强调了好几次。
她讲述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些有文艺才能的少年男女从大江南北挑选出来,进入部队文工团,担负军队文艺宣传的特殊使命。严歌苓化身为书中的女兵萧穗子,以她的视角记述、回忆、想像。
《芳华》,可以说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也是一群人对时代的深刻反思。严歌苓1957年出生于上海,从小生长于书香世家,当过部队文工团舞蹈演员,在文工团生活了10年,跳舞跳了8年。但却发现“我喜欢舞蹈,舞蹈却不喜欢我”,弃舞执笔,当了5年创作员,八十年代末漂洋过海,拿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最高写作学位MFA,之后专职写作,才有了今天的小说家。
(1)这部影片讲了那个时代,青春不该有浪漫的资产阶级思想,英雄不该有充满爱欲的人性特质。大家是盲目的、偏激的、自私的,自诩为平凡即伟大的一代人,充满了非理性优越感。
(2)这部影片讲了特殊时代,背叛不觉得可耻,反而觉得满腔正义。那个时代的状态是双重的,既在一种压抑和苦闷之中,但又包含着青春的奔放,一代青少年就在这夹缝里长大,人人都有一个严酷而充满活力的青春。但人人也都小心翼翼地捧着一颗自私、浅薄的灵魂。
清朝的龚自珍在《洞仙歌》里唱到“奈西风信早,北地寒多,埋没了,弹指芳华如电。”
唐代韩愈《春雪》中歌咏“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芳华,誉为美好年华,但在严歌苓笔下,却透出一股淡淡的忧伤、深深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