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过度解读。回答这个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解读。解读说白了,就是信息的转化。将作者输出的信息转化为读者接受的信息,将文本的直接信息转化为读者思考后的信息。而信息在转化中是会有损失的,这就是信息传递的递减效应。所谓过度解读就是信息的转化次数过多,导致最终转化率太低,信息损失量太大,原作的信息完全被掩盖。二、解读和过度解读不是单向的。一提到过度解读,很多人会想到阅读理解和中心思想,把过度解读看做是读者单方面的事情。其实不但存在读者的过度解读,也存在作者的过度解读。这是我所认为的创作规律。我倾向于认为,作者不可能任意地赋予任何事物任何想要的情感。所以完全有可能出现你所选择的意象和你所采用的表达不能有效承载你的情感和思想的情况。这种情形下,你对你作品的解读就属于过度解读。这里需要阐明一个事实,即只要是作品都会产生信息。作者在生产出这个信息之后,可以选择传递它或者不传递它。如果选择不传递,那么无论你怎样解读,由于信息只在信息源内部传递,不会出现损失,也就没有过度解读之说。而一旦你在任何平台发表,意味着你自己开放了信息的出口,主导了信息的传递,此时的信息就不是在信息源内部传递了,那么任何人的解读,包括你自己,都会造成信息的损失,从而也就存在过度解读。这种过度,就是“你试图向对象表达什么”和“对象实际感知的是什么”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