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存储介质的读取方法与速率会不会影响音质?

我举一个例子。假设乐谱上有1—2—3三个音,要求每个音唱1秒钟。这是一首音乐。也就是所谓CD上的数据。A君B君各自看着自己的手表,唱这首。A君唱的是1(0.99秒)—2(1.01秒)—3(1秒)。B君唱的是1(1秒)—2(1.01秒)—3(0.99秒)。从数据上看,三个字节完全一致,MD5也都一样。对时值的定义也一样。乐谱就是这样印刷,并被AB君的眼球读取到,输入脑中的。翻看多少次都一样。光盘信息也就是这样被光头读取,输出给解码器君的。读取多少次也都一样。AB君的手表有误差,解码器君的时钟振荡器也有误差。然后等AB君唱完,你听了,发现他们唱得不一样。再进一步解释音乐CD的读取缺陷。音乐CD(CDDA)读取方式是线性的,就是不能回头反复重读。如果读的过程中间遇到有一个污渍,读不出,它会跳过去读后面的。这个读不出的部分,它有三种解决办法1、静默;2、继承上一个数据;3、插值,通过一个算法,根据前后的数据,往里面插逻辑值。如果乐谱本来是135-145-135,这九个音符。乐谱脏了,那个4看不清,按照CDDA插值的算法,输出给解码器的就可能是135-135-135。CDDA是有纠错码的,当遇到少数字节错误,它可以纠正。当错误增多到一定程度,纠错码无法正确复原数据的时候,就开始猜,也就是插值。回到题主的问题。误差来自1、时钟(各个环节的时钟);2、文件是否受损,以及是否能够被正确纠错。跟算法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基本算法是一样的,要符合AES的标准。厂家会有自己的DSP(数字音频信号处理)芯片,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只有CDDA是线性读取的,其他载体,无论是硬盘、SSD、U盘,都是非线性读取。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