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如何评价《陀地驱魔人》?

陀地,在粤语中是街头痞子的意思。驱魔人(exorcist)更像是来自一个西方的概念。于是我们从电影片名的翻译上,就能看出玄机可以选择"Thug Exorcist"或是"Street Exorcist"或是"Master Fat",但偏不,翻译成了“Keeper of Darkness"……一副很厉害的样子。这个英文片名已经透露了电影的许多(想达到或已达到的)特质黑暗,欧美化,漫画英雄,自负,世界观构架。张家辉自己是怕鬼的,却连续导演了两部鬼片,除了所谓的港片情怀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恐怖片是最容易四两拨千斤,出奇制胜的。 作为张家辉的第二部导演作品,必须承认他的进步,但进步也是比较有限的。剧情细节经不起推敲,叙事节奏永远踩不准拍子。美工和特效只能说相对于这个预算来说,还算过得去,电影又极其倚重视觉化的表现手法,不免叫人尴尬。虽然说了那么多缺点,但实在不忍说它差,因为它的优点,或者至少说是可爱之处,也一样显而易见。片中的每一个重要角色,驱魔人、助手、女记者、古惑仔等,都刻画得很生动,能够激发观众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仿佛这些人背后也都能被挖掘出更多的故事。很多角色细节上的留白(好吧,“留白”和“交代不清”也就一线之隔了)增加了故事的延展性,而歌神张学友的出现也为续作提前铺垫,为世界观的架构提供了基础。当我们对充斥全片的怪力乱神和天马行空产生审美疲劳时,“积德行善”和“转世投胎”这些元素又让我们看到了导演的满满诚意。这种生死轮回的宿命感,鬼亦有情的凄美感,是西方恐怖片难以复制的。阿发和雪的关系可谓是逆光源氏计划的经典案例,导演尺度拿捏得当,没有用过于浓墨重彩的笔触来山寨出一个港式的<人鬼情未了>。虽然由于手法的稚嫩,在结尾处略有婚庆短片似的烂俗。但当曲终人散时,这段缥缈而哀婉的爱情还是值得让人细细回味的。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