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哪些电影违反了常识?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在,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平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足足的满足了观众对特效的追求,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观众的水平也在提升,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糊弄了,有些电影中就会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而成为观众的笑柄。观众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很多科幻电影充斥着各学科的谬误,根本不科学。有些电影犯的错误实在太低级,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其中我认为最低级的三部。

1、《极度恐慌》

问题出在“时间”上,主人公研发疫苗的时间比我读懂《纽约客》笑话的时间(个人记录3小时)都短。通常情况下,病毒学家们要进行数周乃至数月的研究,再通过测试,才能创造出病毒疫苗。啦,如果您是钢铁侠的话就无所谓了,您发现新元素也只用了一下午时间。片中的病毒原形似乎是埃博拉病毒,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没有必要隔离小镇了,所有人都会在48小时内毒发身亡。其中包括摩根•弗里曼的角色,哦,太伤感了。看完这部电影我在想,如果三个小时就可以研制出埃博拉病毒的疫苗,那么全球的生物科学家是不是都要失去工作了?让主人公一个人研究那些不治之症的疫苗疫苗就行了。

2、《世界末日》

和德州一样大的小行星撞向地球,速度非常快,在德州买枪都没有那么快。NASA派出一队钻井工人在小行星上打洞,放置核弹,将其炸飞。片中的漏洞实在太多,只能挑明显的说说,地面监控如此发达,像德州一样大的“小”行星怎么可能在时刻才被发现,按电影设置的节奏,肉眼都要比NASA可靠。,开一个20米的洞根本于事无补,就算小行星自带一个“来炸我呀”的裂缝也没用。

3、《侏罗纪公园》

文中的科学家用琥珀里保存的恐龙DNA克隆出了恐龙,如果这样是可行的话,那么现实中恐龙应该早就被克隆出来了,我们无法用琥珀里保存的6500多万年前的DNA来克隆恐龙,它的保质期远远没有这么久。用其它物种的DNA来修复更是无稽之谈。假设我们搞到了完美的DNA样本,能弄出恐龙吗?答案也是否定的,还需要一枚活的恐龙蛋才行……我们就这样进入了“鸡生蛋蛋生鸡”循环。

:我想说,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电影的导演会把心思放在剧本上,一遍一遍的打磨剧本,使其臻至完美,从而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以后,好像导演们更注意的是特效的制作,在视觉上满足观众,殊不知,特效在观众的心中是比不上剧情的。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