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巴顿将军》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震撼?

 第一次看美国影片《巴顿》是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整个在京电影单位都陆续地在放映这部影片。当时确实起了类似《泰坦尼克号》的轰动,不过仅限于电影圈内。我看了之后感到震动。二十多年没有接触美国电影,没想到他们跑得这么远了。震动之余有一个想法,是不是仅仅我一个人有此感。于是就有意进行了一次调查。由于当时看《巴顿》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事件,所以只要是电影圈内的人,见面似乎都会问一句,看过《巴顿》没有。我就故意回答“没有,怎么样?”“嘿,真棒。”“怎么个棒法。”“那旗子好大!”我心想,完了,中毒了。

  《巴顿》的前十五秒钟,画面一出来就是一面美国国旗,看不见它的四边,用句行话说,观众只知道这面旗占满了整个画面,至于有多大,就没法估计了,因为画面上只有一面旗,没有其它的参照。我们听见嘈杂的人声,接着一声“立正”的口令和碰鞋后跟的声音。我们知道那嘈杂的声音是部队。接着一个小人影从画框正中的下边框露出来,不如说,升上来。这样的画面处理,由于参照系的异乎寻常的比例(巴顿的身影是那么小)以及纵深关系的变化(巴顿出现在国旗前,因而星条旗在观众脑海中退居后景),于是在观众的脑海里这面旗子突然变大了,并且加强了立体幻觉,其效果很可能是这面旗子好大啊!这样,影片制作者在影片开始仅十五秒钟内就从视觉的幻觉效果上把美国和大联系了起来。主题出来了。这可是最高档的政治宣传。它妙就妙在用的是光波和声波组成的视听语言在观众心理所造成的自然反应。你反帝国主义,可当你看这个镜头时,那旗子还是变大了。你可以说美国并不伟大,可巴顿说,我没有说美国伟大,我只上到台上来对自己的士兵发表演讲,你抬什么杠。因为电影的视听语言是在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所以它的银幕形象如果搞准了,就象这面旗子那样产生的变,是不可抗拒的。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