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在中国的音乐界(我认为在世界范围也是),一直以来都属于小众的音乐流派(即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声称自己喜欢民谣),因为大部分的民谣歌手写出的音乐,听不出什么旋律,也唱不出什么技巧,哼哼唧唧的,弹弹吉他就是一首歌。这样的音乐既不适合商业播放,也不适合演唱会撑气氛,所以鲜有唱片公司愿意投资这样毫无市场的音乐。所以,中国的民谣歌手大多以“独立音乐人”或者创立所谓的“独立厂牌”,在个性张扬的当下,这样原本很惨的说法却变成了一种身份标识,本喵觉得大概是因为带着“独立”两个字吧。我认为题主想要提问的民谣创作境界应该是在中国被归类为“新民谣”的这类音乐,以麻油叶厂牌(旗下歌手有马di、宋冬野、尧十三、陈粒等)、阿肆、钟立风、李志、万晓利、海龟先生以及非典型民谣组合好妹妹等等歌手或组合为代表。看完这些名字,不难发现的是,这些人几乎等于豆瓣音乐最受欢迎音乐人前几名。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把这些很“惨淡”的独立歌手推倒聚光灯下的呢?我认为是进入Web2.0时代的互联网,来来来,让我们以豆瓣为例,事实上,豆瓣网的用户增多,以及它推出的专门的“豆瓣音乐人”app,还有不提供下载服务的版权保护行为,都是新民谣发展的推动因素。我们来看一下豆瓣的受众(在此简单认为同样是新民谣音乐的受众),在其自身的宣传文案的介绍中,定位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我来简单粗暴的代换一下,也就是“理想主义与人文主义兼备且过剩的21世纪知识分子”。这样一看,问题就简单多了,知识分子的标签尝尝带有与世俗格格不入、不慕名利、相比物质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追求等等。面对这样的群体,新民谣简单清新略带忧伤的曲调,总是向往自由不羁、不断营造乌托邦世界、即便失意也是全世界对不起我并且fuck u的歌词,看起来犹豫实际闷骚的歌手,所有的这些都贴合了前文所提有一大串定语修饰的知识分子们对于音乐的需求。从这个维度来看,应该算是新民谣创作的境界之一。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新民谣是没什么境界的。我认为中国从前的民谣是有境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校园民谣兴起,台湾以刘文正、南方二重唱等为代表,大陆以高晓松、老狼、朴树、水木年华、叶蓓为代表。比如《同桌的你》、《那些花儿》、《在他乡》、《外婆的澎湖湾》等,相信每个有过校园生活的人听完这些歌,还是会忍不住心头一热、泪眼盈盈。在这些作品里,是有一种情怀和真正的人文主义存在的,青春、故乡情、亲情、爱情等感情被写在歌里,曲调虽然简单上口,词曲组合无论从韵律还是情绪上,贴合度都极高,因为受众从中得到的精神需求,所以这类民谣是贴近了音乐最本真的使命的,所以它有境界。
而新民谣,本人也是新民谣的受众之一。,我却没有从任何一首歌中听出情怀,更无需说境界。以我个人为例,我听民谣,听的更多是一种感觉,至少在民谣歌手设置的议程中,我被引导至一个平静不聒噪的世界,他们弹着吉他随便哼唱,你听见“南山喃,北海悲”,看见“平淡日子里生活的刺”,然后,假装自己逃离现实生活,在三四分钟的歌里暂时逃避。所以,听民谣的时候,每个人都是避世的心态。新民谣歌手根本没什么唱功,创作功底也的确没办法和莫扎特媲美,可是他们抓住了受众的心理“社会复杂、人心险恶、压力山大,你歌里的自由和谩骂就是我需要的”,如果他们不是道貌岸然, 那么他们内心也一定是坚定的老子道家学说的追随者。所以,这类音乐没有境界,它的作用歌手就是带着一群人和自己一起责骂社会、积极避世,功能类似于大麻,由此让每一个民谣爱好者活在虚无中无法自拔,最终形成“带你装逼带你飞”的终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