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表明我的态度并不是杨幂的演技在拖后腿。
国庆档期的电影可谓是百花齐放,10月份下旬的电影院就比较冷清了。10月19日唯一一部关注度比较高的电影就是杨幂、郭京飞等主演的《宝贝儿》,是部文艺片。
一部电影的票房、口碑的好坏和演技、剧本、主题有很大关系。
撇开杨幂的演技不谈,我觉得这部电影票房之所以扑街,和它给人的黑暗感有很大关系。给人太过压抑,沉重。
影片里无肛婴儿、家人放弃治疗等设定和情节,很容易让人想起几年前的天津无肛女婴,和今年的“小凤雅”。这一度成为社会焦点,道德舆论。“救与不救”是电影的讨论点,电影最妙之处在于没有站在道德至高点,预设立场,批判哪个选择是对的,哪个选择是错的。正如刘杰导演所说的自己并未给影片预设立场,当观众看到影片结尾,究竟是认同杨幂饰演的女主对于救孩子的执拗,还是理解郭京飞饰演的父亲放弃治疗的决定,都取决于观众自己的决定与思考,影片只是把这种复杂又实际存在是人性难题用纪实的手法浓缩展现。
我们总提倡拍现实主义题材原创的作品,但现实主义的电影却并不好拍。现实主义的创作,要深有体验的生活经历,要懂得类型化电影的创作能力,才能做得到让观众愿意看。《我不是药神》的票房奇迹虽然给电影创作者提气,但确实是个案,其成功不在于它是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而在于成熟的商业类型片叙事方式,让这个题材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变得容易下咽。而《宝贝儿》这个故事被讲述得缺乏波澜和转折,故事到也没有出现观众们期待的美好收尾、暖心瞬间。
没有谁的道德是对的,只有身处旋涡时,才能感同身受,现实是残酷的。就像结局一样,孩子终究还是死了,一直坚称“我很健康”的江萌,终究去办了残疾证,承认了自己的渺小与无能。生活严丝合缝地残忍,一点幻想也不留给小人物们。这也是很多人在生活工作的压力下,不愿再去看一部,充满现实且丧的电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