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不是曲目不多啊,是你现在能看到的不多。别人的不说,拿周信芳先生的好多戏,比如《方孝孺十族恨》、《林则徐》、一系列包公戏以及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别说听了,许多连听说都没听说过。按照当时的史料来看,周信芳先生排戏,特别是连台本戏的速度,恐怕不比现在拍电视剧慢。而彼时又何止一个周信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家们个个都在不断排新戏,戏班子变着法地使用各种手法吐火、追光、动物表演我现在翻来覆去就听几出戏还不腻,恐怕前人不止不腻,还其乐无穷呢!最
后多说一句,之前看老戏单,似乎是盖叫天有一出戏,叫《剑侠就是你》,现在看电视剧,这个《三生三世》那个《春风十里》,我看十分钟就吐了。《大明王朝》我至今每年至少刷一遍,《我的团长我的团》发现的晚,现在也开始重刷,《走向共和》差点意思,每年刷关键的几集。《雍正王朝》之,电视上演的看到了能一直看下去,新晋的《伪装者》也可以算这个程度。
B站上就会有各种同人、鬼畜,为什么?因为这些影视剧是流行,也有可能成为经典。每年国产好几百部电视剧,二十年间留下来的就这几部,大多数爱看《三生三世》的观众也得到了满足,那些今后不会流传。戏曲就是这个道理,当年上海滩各种连台本戏,留下来的成为经典的是少数。一方面,当时的戏曲作品比现在我们看到的要多得多,另一方面,现在留下来的是精品、是真正让戏曲成为艺术的证佐。所以不用提古人担心,他们不知道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只知道这是市民文化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