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到走秀这一段儿时,旁边有家人一起看。看到满舞台形形色色的人,尤其一群比基尼出来,裹头巾的老农也穿梭其中,我妈马上就不高兴了这演的都是什么呀这是。说完拂袖而走,做饭去了。
她为什么感觉不可接受?
一是在她看来那时穿比基尼和不要脸可以划等号,二是在她看来这种画面太荒诞了,没有意义,他们想表达什么呢?
荒诞感,是走秀这一段带给人们的最强烈感受。而且这个镜头的时间还比较长,王朔原作中也没有这方面的描写,难道是导演米家山有意凑数时长吗?
王朔作品被搬上银幕是家常便饭,把所有改编电影放在一起看,《顽主》是最忠实于原作的,很多地方连台词都没有变化,演员的挑选和表演也都非常贴近书中人物的状态。
既然是忠实原著,为什么要强加这么一段表演?我没看过导演阐述,也没有找相关资料,我总觉得那是水到渠成,是自然。
王朔的小说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情节荒诞夸张,对白调侃浮夸,与主流文学泾渭分明的叙述方式。但它颇得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心,对一切都不在乎的顽主状态,成为他们神往的自由状态。
米家山拍摄这部同名电影,应该也正有此意,将镜头对准这一群没有思想包袱和苦大仇深,说话和行为方式不再老套的新人类。电影毕竟是电影,除了还原小说内容,还要赋予它小说里体现不出来而适合用电影语言表现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就成了夸张走秀的段落。
那是在用一种具象的不可名状的表演,表现现实生活中难以辨认的新事物,难以说清的新道理,难以描摹的新人群。
,那是基于现实之上夸大的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