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为什么我们在听音乐时能够对旋律产生预判?

这种预判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完全正常的。因为在相当一部分的音乐作品中,如果是有调性的音乐,特别是在传统功能和声体系下写出的音乐,和声的大致走向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和声可以判断,所以由各个和弦的和弦内音组成的旋律,也就是可以判断的了。特别是流行音乐,因为和弦走向和和弦的构成比较模式化,所以,旋律判断起来尤其更加容易。其实,你觉得容易判断出的旋律,如果你懂和声学,那么你判断出的,可能就不是旋律本身,而直接是和弦本身了。,调性音乐和功能和声体系下的音乐,因为有调性作为一个框架,所以,其实在我们听到的最成品的最细节化的音乐表层之上的宏观层面,会有一个更加有章可循的框架结构。如果懂申克分析理论的话就会知道,其实调性音乐不断抽象化和宏观化,低音声部最终就是一个T-D-T的结构,高音声部(旋律声部)就是一个音阶下行到主音结束。几乎所有的调性音乐都是这样的结构。具体的和声,只是把这个T-D-T的的功能圈的连接中的每个功能圈内部进行和弦层面的扩展;具体的旋律,也是在结构性的下行音阶的每个音之间填充进一些对结构起装饰性作用的音。这个谱例中,上方是实际音乐作品的谱例,下方是对这个谱例的申克分析,也就是音乐结构分析。分析的下方,用二分音符标出的,就是原谱中抽象化的和声进行的低音,最终就是一个T-D-T的进行。分析的上方,就是将原谱的旋律抽象化的结果。可以看出,原谱旋律的骨干音,就是B-A-G(分析中的二分音符),在这三个骨干音之间出现的那些音符,其实相当于链接这些骨干音使其构成旋律的装饰性音符。所以说广大听众如果能对旋律有预判,十有八九都是建立在对和声的预判的基础上,对这些骨干音的预判。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