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在北大百年讲堂,看李六乙导演的《安提戈涅》,感觉槽点太多了。导演对剧本完全采取了中国式的误读,原本剧作讲述的,是神的规则(死者必须予以埋葬,灵魂才能渡过冥河进入冥界)与人的规则(叛国者不予埋葬)之间的冲突,却被导演生生导成了一部女权反抗僭主的故事。“误读”本不是一件坏事,外国戏剧进入中国文化语境,有了不同的被理解,原本无可厚非,可是导演却在其中加入不少略花哨的戏剧手法,让古希腊悲剧原有的流畅的叙事变得有一些割裂—这原本也无可厚非。可是把叙事和戏剧手法整合在一起看,就显得有一些莫名其妙了。
简单说,我觉得这些导演,过于注重一些所谓先锋的戏剧手法,却忽视了重要的事情—研读剧本,并因而忘却了舞台下面坐着的观众,忽视了他们的接受能力。那天演出过程中,不断有观众中途离场。中场休息时候和两位同学在大厅里讨论这个剧,还有观众一脸懵逼地凑过来问,这个剧到底在讲啥。李六乙导演喜欢营造一种慢节奏的舞台氛围,不论是肢体、台词还是舞美,皆是如此,这是他个人的审美偏好,无关对错。综合好几次人艺改编外国话剧的经验来看,以后这种还是谨慎考虑,人艺能把《窝头会馆》《茶馆》演到酣畅淋漓,也能把很多优秀的外国剧本毁得令人心酸,只能说它更适合传统的味道,太喜欢追求自己的感觉来重构一切,实在不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