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中国的校园民谣已经死亡。《同桌的你》开创了中国校园民谣的鼎盛时代,《同桌的你》成就了校园民谣《同桌的你》是第一首也是一首校园民谣。二十年后的今天,《同桌的你》仍然只是它被反复传唱,不厌其烦。老狼但凡参加关注度高的节目,他想唱《青春无悔》想唱《月光倾城》想唱《北京的冬天》,可这些永远不会被认可,他只能唱《同桌的你》。不知道这是老狼的荣耀还是悲哀。《同桌的你》这种导向的原因是这首歌已经不属于演唱者老狼不属于词曲作者高晓松,开始属于每一个受众,属于听者的内心,属于听者心中那个回不去的童年。人们将各种纠葛,怀恋和死去的愿念寄托到这首歌曲之上,试图将自己的回忆嵌入到歌声里面,将这些哀怨沉淀,消融。每个人对这首歌的吟唱都已经成为一种自我宣泄和自我拯救的过程。他们不再欣赏歌曲本身,不再关注这是校园民谣,不再单纯的从音乐角度品位,不再了解别的校园民谣。他们抛开了歌曲最纯粹的本质,只为了每次歌声响起时为自己的青春再一次祭奠。可那美好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
说校园民谣之前,提一下清华大学,从这座理工大学里走出了一个个校园民谣的领军人物。理工之于音乐,似乎很难轻易的结合甚至于联系,可实际中它们之间也并没有很深的芥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校园民谣就已经在中国的每一所大学校园里的小树旁埋下了种子,等待着能有背着木吉他的少年路过给它浇水,它向着阳光努力的生长,等待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