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藤原效应的原理是什么?

「藤原效应」源于日本藤原(Fujiwhara)博士于1921至23年一系列的涡旋实验及观测。他发现两个距离很近的气旋性涡旋会受到对方的影响,互相沿着两者中心所形成的轴线心,呈气旋性方向移动。两个涡旋并有彼此接近及合并的趋势。在气象学上,「藤原效应」应用于双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上。,两个热带气旋相距约12纬距(约1350公里)时便可能产生相互影响。当这效应出现时,两热带气旋会沿着轴心依逆时针方向(在北半球)相互旋转,轴心并非一定在轴线的中间位置,较强的热带气旋会支配着较弱的热带气旋的路径。双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会因受外围大尺度天气系统更强的影响、其中一方减弱或被合并而结束。天文台的研究显示若双热带气旋维持在1200公里以上的距离,其合并的机会不大。

每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均会有热带气旋出现,而两个热带气旋出现的情况并非罕见。当「藤原效应」发生时,热带气旋往往会改变移动方向及速度,令预测其移动路径难度增加。双台风效应(又称藤原效应)是指两个台风靠近时,它们将绕着相连的轴线成环状,且互相作反时针方向旋转,旋转中心与位置依两个台风相对质量及台风环流之强度来决定。旋转时正常一个走得快些,另一个走得慢些,有时也可能合二为一。这个现象,是由日本气象学家藤原博士于1923年在水流实验中观测到的,所以也称藤原现象。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