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为什么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如此缓慢?

1.引进 高质量的音乐剧太少。确实引进的高质量的音乐剧太少了,而且最近的音乐剧引进都开始走“热闹风”。妈妈咪呀,Q大道什么的。表演和唱功要求都不是特别高,主题也比较适度,图个乐。真正特别走心的,Billy Elliot,Annie,South Pacific这种级别的,目前太少太少。

2. 歌剧与音乐剧的混淆。很多人还是认为进音乐剧剧场是去听那些只唱元音的、一句词唱八遍的、以音乐为主导的歌剧的,而不是以故事为主导的音乐剧的。说实话我也受不了听两个半小时不同频率的元音的。

3. 失败的音乐电影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很多音乐电影的导演对于改编音乐剧这个环节理解的是不透彻的,没有处理好非现实主义的音乐剧和自然主义的电影之间的衔接关系,导致众多音乐电影不伦不类,让很多以电影为主要消费的观众上来就直接认定自己对“说到一半唱歌”这样的表现方式欣赏不能。但其实很多时候是电影思路的问题。《悲惨世界》是最近几年一个比较贴切的例子。

4. 本土制作音乐剧总体一般很多的Overacting + 主创理解不深刻,导致本土音乐剧还有些路需要走。

5. 主力消费观众认知程度。音乐剧这项艺术由于对于主题的高度简化,需要有一定生活阅历或理解的人才能很好地欣赏,因为音乐剧中大量符号甚至有些直白的歌词只有对应丰富的内在体验能产生共鸣。生活有个三个层面,看山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很多音乐剧需要的是第三层观众,他们一定程度上阅历丰富,有理解,已经返璞归真了,越过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看山还是山了,开始追求生命中最简单真挚的东西。音乐剧高度抽象化。它太简单,太不复杂,导致如果阅历不足够,很难产生共鸣。而如果阅历和理解达到了,就可以星火燎原。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