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音乐人发展大方向就是独立或者商业两条不同的路,不同的音乐人身上适合的路线也不相同,如今各种模式国内都有一条完整的通路供其发展,现在到了音乐人自己做选择的时代了。
作为音乐平台,腾讯、虾米、网易云等均陆续推出了音乐人计划,大家侧重点各不相同,发布、选拔、制作成为各自发力点。但他们身上也存在共同点即植根于音乐内容,在这种模式之外,还有另一种之根于音乐人的模式,现在国内也开始有人尝试,其中唱吧“MIX+”音乐人计划最为典型,为行业带来更多新思路……
都是扶持音乐人,独立音乐和商业音乐的区别却很大
国内音乐流媒体的内容竞争已经,从“版权”发展到了“新内容”这一方面,谁能先推出足够有传播热度的音乐内容是关键。目前看来在这一层面竞争初期,网易云凭着《童话镇》开局得力。
虽然《童话镇》作为音乐内容是成功的,和歌曲相比原唱者未能取得更高的知名度,网络上很多翻唱版本热度甚至高过原唱。其实出现这样“歌红人不红”的状况不是先例,例如世界最大的音乐流媒体Spotify,曾经一举将Lorde的《Royals》送上B榜9周冠,Lorde与Taylor这样的顶级流行艺人相比,巡演等商业价值皆不可同日而语。这已经是Spotify最成功的案例。每年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单曲冲击了榜单,歌手还在独立音乐人范畴内。
那么如今横行欧美乐坛的新生代流行巨星都产自哪呢?其实不难发现类似“断眉”Charlie Puth一样,发迹于YouTube的翻唱歌手逐渐成为了这个群体的主流。
其实Charlie Puth专辑发布的非常晚,“出道”却很早,在没发专辑的时候就已经有《see you again》这样的超级单曲加身,因为他较早的就通过YouTube这种直管全景式方式和大家见面,并积累了不俗的人气。
为什么说全景式呢?因为歌手或者说是商业歌手,如果只有音乐内容这一点是不够的,必须是歌曲内容、艺人形象、视觉内容等为一体的综合体。
视频
还以Charlie Puth为例,上面是他翻唱的《we can‘t stop》。翻唱热门歌曲,可以通过改变做更具有个人风格的翻唱,从而展示音乐内容。拍摄的花絮则展示了“亲民、搞怪、接地气”的个人形象。再看视频的内容拍摄上比原版更适合青少年群体观看,视觉内容也更加符合歌手的teenpop star的个人形象。这么一来三管齐下可谓完美地解决歌手的商业诉求,人气高涨可想而知。
对比Spotify的音乐人模式和YouTube音乐人模式可以发现,两者区别在于一个是通过丰富手段立体化歌手现象,另一个是尽量减少干扰因素加强音乐内容的形象。虽然侧重不同,但这两种模式没有优劣之分,只能说前者更适合独立音乐人,后者更适合商业音乐人。
国内能做YouTube模式的是谁
那么国内目前有YouTube模式吗?国内和YouTube同属于视频流媒体的平台,更倾向于能够带来大流量提升广告收入的成熟艺人,例如腾讯live的《大事发声》,周华健、李宗盛更是他们的合适人选,对新音乐人的发展并不友好,也没看到他们更多的相关计划。
除了这些视频巨头之外,也有在新音乐人方面相对有所建树的视频流媒体,比如哔哩哔哩,虽然突破出一些人气“up主”和音乐,比如最近被张靓颖说翻唱的《余生未歇》。但内容局限在古风上,内容本身传播性就受限。也不是新音乐人的好选择。
虽然视频流媒体平台带麦没有继承这种模式的,但作为后流媒体时代的直播这方面却更有优势。国内垂直直播分为两大块,一是游戏直播,二是秀场直播。秀场直播的绝大部分群体就是类似于YouTube模式下的音乐人,通过音乐翻唱并做个人展示,而且较视频而言,直播的直接性和真实性更高,营销干扰因素更小,粉丝受众的忠实度更高,水分也更小,流量真实度更高。兼具视频音乐人在歌曲内容、艺人形象、视觉内容多方面的优势之外,对人气也进行夯实。
但目前定位于专注垂直音乐直播的平台却屈指可数。其中唱吧虽然不是做直播起家的,作为移动K歌领域的领头羊,一直专注于音乐社交垂直领域,无论是基于移动K歌应用或涉入智能硬件、布局线下K歌场景都紧密围绕音乐和社交两个关键词。
囤积大量音乐爱好者,这些爱好者是内容产出者又是内容受众,因为他们有同样的爱好需求,内容对接更加直接。而且唱吧作为K歌必备的APP,用户量自然无须担心,要知道在YouTube上百万的播放量也绝对属于“爆品”,而唱吧上超过这个数字的内容可以说比比皆是。
通过上面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唱吧在国内发展类似的YouTube音乐模式是可能的。在唱吧目前的形式可以为音乐人提供像YouTube上为音乐人提供的“歌曲内容、艺人形象、视觉内容合一的全景式展现”。和国内的视频流媒体平台相比,在新音乐人储备上有绝对优势和明确的计划。唱吧有丰富而垂直的受众市场,内容传播精度要比YouTube这种大杂烩更高。
从一点可以看出唱吧发展音乐人模式,似乎比YouTube上的音乐人推广模式更有潜力,也更进一步。
资源与创新是唱吧的音乐人计划的两大根基
更进一步指的是将YouTube上的“自由生长”的现状,通过唱吧的音乐人计划“MIX+”,并结合自身平台资源让音乐人的全景式展示得到更宽广的延伸。
再回到刚刚Charlie Puth的案例,其实上面的视频拍摄时他已经有唱片公司开始为他运营一系列工作。而唱吧“MIX+”音乐人计划就是为音乐人提供的包括音乐定制、MV定制、整体营销、版权运作、提供资源渠道等服务,而这种模式恰好是Charlie Puth那种将商业运作和平台资源两者结合起来的方式是一致的。
虽然两者结合看起来简单,其实有更多深层次的创新。比如唱吧创立五个风格不同的音乐厂牌,以期达到“术业有专攻的”的效果。华语乐坛一直没有像国外一样形成“厂牌文化”。其实“厂牌文化”有几大好处,内部聚集相同的艺人,除了能够提供的音乐内容更专业。经过对比比较收集上来的音乐内容,选择更适合的人选演绎,提高了资源配置。厂牌内的音乐人可以不断互相接触,沟通碰撞出更好地音乐作品,例如美国爵士小天后Norah Jones曾说过“在blue note唱片公司自己收益匪浅,前辈们的细心呵护和帮助,也让我在爵士音乐上持续进步”而她口中的blue note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爵士乐厂牌,厂牌中音乐人相互合作、为对方制作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五大音乐厂牌
除了厂牌设置之外,定制MV是为歌手打造更饱满的视觉传达内容,比单纯直播要更具备观赏性和艺术性;版权运营可以以第三方身份,打破音乐流媒体平台对音乐人内容的独家藩篱,增加传播度……“MIX+”计划所辖涉的内容无不体现着“更近一步”的理念,其实音乐产业创新就是如此,在融合试探中摸索适合自己和他人的道路。
除了理念的创新,没有一定的资源输出与支持,美好的计划终将是泡影。刚刚也提到唱吧海量的内容输出和受众之间的垂直关系,形成了渠道闭环。但更重要的是唱吧经过数年的发展早已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在线K歌应用。而是拥有自己的专注于听唱的智能硬件业务,凭借唱吧麦颂量贩KTV、咪哒唱吧miniK歌亭两个线下流量渠道打通线下。这样一来除了能为音乐人提供线上宣传互动渠道,也为音乐人提供线下展示曝光的资源渠道。
而唱吧作为一个在行业中有一定话语权的企业,能够通过自身影响力为音乐人接洽到企业级的商业合作,目前唱吧音乐人在广告和演出者两种商业合作中成功案例不少,已具备相当多的经验和储备。
综上不难发现唱吧的“MIX+”音乐人计划更聚焦在“人”上,专注于对音乐人的商业价值的发掘,其实目前世界上,音乐人发展大方向就是独立或者商业两条不同的路,不同的音乐人身上适合的路线也不相同,如今各种模式国内都有一条完整的通路供其发展,现在到了音乐人自己做选择的时代了。
转载自道略音乐产业,文| A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