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
(资料图片)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黄荭 译
大方 |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1996年3月3日,玛格丽特·杜拉斯离开了这个世界。
死亡前一年多的时间里,重病在床的杜拉斯口述和写下了一些只言片语,她的情人扬·安德烈亚将这些文字整理出来,集成了一本小小的书《就这样》(C’est tout)。标注了日期的片段式的文字组成一首欲念与死亡的长诗。少女时代笔下那个在天边的云雾里移动的洞(出自杜拉斯早年刚开始文学写作时一首未完成的诗),在这里已变成漫无边际的空;无处安放的身体,逐渐消失了五官的脸……死亡在日常的絮语里有了形态——死的形态,也是爱的形态。
书的,标注着“2月29日”的日期下——那时距离死亡只有三天——杜拉斯写道
“我爱您,再见。”
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位充满野性、出乎意料的作家、剧作家、导演,一生创作了50多部作品、19部电影等。《情人》获1984年龚古尔奖,畅销全球。她在戏剧和电影方面成就卓著,导演的电影《印度之歌》创造了一种新的电影语言。
杜拉斯生于印度支那,在那里一直生活到19岁,这段生活影响了她的一生,成为她写作的源泉作为她生命底色的童年的匮乏,永远与命运抗争却永远失败的母亲,偏爱大哥的母亲,总是和他要钱的大哥,亲近却早逝的小哥哥,死去的孩子……“活着让我不堪重负,这让我有写作的欲望。”她无时无刻不在写作,用写作解剖自己的一生,在写作中趋近自身的真相。
《就这样》是一位年老的女人原始的呼唤、动人的私语,她眼看着自己即将死去,但仍保持清醒。这不仅是杜拉斯作品的终点,也是杜拉斯的全部。杜拉斯的全部个性都在这里闪耀着光芒从一直引导她作品和生活的欲望,到她对自身羞愧,再到她对母亲的痛苦的爱。
《就这样》为国内引进。这里面你可以看到的是《情人》之外的杜拉斯。
书中经过口述的文字被写下的文字,仿佛都在召唤着情人,亦实亦虚的情人,从文字中走来的情人,与她相伴的情人,注定要离开她的情人。这是一个人一生的热望。杜拉斯不仅是一位女性,她更是一个真实地活着的人。她比任何人都敢于面对自己的欲望和恐惧——自己的真相。在小说里,她像个外科医生一次次剖开自己,反复拆解那些影响她一生的苦难;而在这本书里,不再有修饰,极致的脆弱、巨大的恐惧、强烈的爱欲,都赤裸裸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这位语言的大师,在一生的写作中不断删除语言的枝节。在这部《就这样》里,语言更是精简到极致,也美到极致。话与话之间的那些空白,是沉默,也是消除了语言的话语。《就这样》是杜拉斯的态度,是她一生的遗憾,是对爱最深的呼唤,也是她未完成的完成。她说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与自己自由交谈。”
▲杜拉斯(资料图片)
>>内文选读
11月21日,下午,圣伯努瓦街。
Y.A.您怎么称呼您自己?
M.D.杜拉斯。
Y.A.您怎么称呼我?
M.D.难以捉摸。
之后,同一天下午。
有时候我长时间感到空虚。
我没有身份。
一开始会让人感到害怕。后来会变成一种幸福。再后来一切停止了。
幸福,就是离死更近了一点。
仿佛我说话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了。
之后,还是那天下午。
这是个时间问题。我会出一本书。
我有想法,但不肯定自己会写这本书。
一切皆有可能。
11月22日,下午,圣伯努瓦街。
Y.A.您害怕死亡吗?
M.D.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自从我来海边以后,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Y.A.那和我在一起呢?
M.D.以前和现在是你我之间的爱情。死亡和爱情。你希望怎样就怎样,你,你希望自己是谁就是谁。
Y.A.您给自己的定义?
M.D.我不知道,就像此刻我不知道要写什么。
Y.A.您最喜欢的书?
M.D.《堤坝》,童年。
Y.A.天堂呢?您会去吗?
M.D.不会。这让我觉得好笑。
Y.A.为什么?
M.D.我不知道。我根本不相信天堂。
Y.A.那么死后,还剩下什么?
M.D.什么都不剩。只要活着的人彼此微笑,彼此记得。
Y.A.谁会记得您呢?
M.D.年轻的读者。小学生。
Y.A.您在乎的是什么?
M.D.写作。一种充满悲剧意味的消遣,也就是相对于生命的流逝而言。我不经意就深陷其中。
之后,同一天下午。
Y.A.您有下一本书的书名了吗?
M.D.有了。《消失之书》。
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