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你家小孩超乖、超有礼貌的!」、「你是怎么教的?孩子怎么这么优秀、年年拿第一。」相信不管哪个做父母的,听到这些话都一定会感到开心万分。绝大多数的爸妈,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人中龙凤、过得好。但你有想过你的好,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小心,过度要求孩子成为你心目中的「乖小孩」、「完美小孩」,恐让他们因此失去自我,空有一副躯壳。
老是要求孩子满足自己的期望?小心沉重压力让孩子失去自我
精神科温闵凯医师表示,绝大多数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活出一番成就、过得好,但好的标准、答案,每一个人不一样。有的爸妈自己是医生、老师、律师、公务人员,为了让孩子能够继承衣钵、满足自己的期望,常会从小灌输孩子,要规矩、听话、保持优异成绩。
但却常忘了孩子其实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拥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孩子一有不如己意时,不是打骂、大声喝叱,就是常会说出:「如果你不听话,那我就不要你了」、「早知道就不要生你」、「你去当别人的小孩好了…」等情绪化字眼。也许家长只是求好心切,不是刻意的、也并非真有这样的意思。
但这些的话语对于年幼需要家长庇祐的孩童来说,常会因此产生担忧被抛弃、爸爸讨厌的感受。而为了得到父母亲的爱和关注,自然也就学看大人眼色,说大人喜欢的话、做大人喜欢的事。或者是,因为害怕没做好被打、被骂,明明不喜欢,也不敢说、只能忍耐,让自己持续配合,以满足父母的虚荣心、成就感。
青少年10大死因第2名是自杀…别让孩子找不到情绪出口
温闵凯医师指出,虽然绝大多数的孩子在成长到一定年龄,约莫是2~3岁、小学一、二年级7~9岁,以及13~18青少年转大人等3阶段,都会慢慢开始有自我意识的表现,在感到不满时逐渐会开始反抗、表达自己的想法。
尤其是,青春期时表现会更加明显,因自觉自己长大了,开始渴望自己做决定,自然逐渐会有管不住、叫不动、打骂无效的情形发生。若此时孩子能够坚持己见、持续抗争,或许真能让爸妈改观,转而赞同、默许孩子的喜好。
她,40年来总是敢怒不敢言,「乖小孩」躯壳下的自我还存在吗?
温闵凯医师分享,过去门诊就曾收治一名年近50岁的妇人,因饱受失眠、忧郁苦恼而就医,在几次的咨询下发现,该名妇人曾有多次自残的经验。(图片仅为示意,非实际当事人)
但对于某些个性本就敏感、或太过在乎家长感受的孩童来说,上述反抗父母、家长的行为却是一大难事,在长期压抑自己的想法下,也容易因此失去主见、自己的声音,永远为满足大人而活,不晓得怎么为了自己而活。
有些极端的孩子在找不到情绪出口下,甚至可能因此自残,走向自杀一途。事实上,根据精神科医学会统计,在青少年10大死因中,第一名为意外,第二名就是自杀;且有高达20%的孩子曾有自残的经验,但回报的就医率却小于10%,数字十分惊人。
她40年来总是敢怒不敢言,失去人生自主权,却归咎于命…
更甚者甚至直到步入中年,步入职场、脱离原生家庭后,这样迎合他人、看他人眼色,不敢表达自己想法、意见,进而委曲求全的行为模式仍会持续发生。温闵凯医师分享,过去门诊就曾收治一名年近50岁的妇人,因饱受失眠、忧郁苦恼而就医,在几次的咨询下发现,该名妇人曾有多次自残的经验。
为了了解该名妇人的心结为何,于是便进一步和她详谈她的婚姻生活、家庭环境背景,在仔细询问下才发现,原来该名妇人的爸爸、妈妈都是职业军人,从小要求孩子要非常有礼貌、有规矩,规律作息,规则、做事一板一眼。
小时候父母和她谈话的内容,不是课业成绩、就是未来一样要当个军人,从小大到不曾给过太多的情绪肯定和赞美,只有自己考100分,被亲戚、外人称赞优秀、听话时,爸妈脸上才会有些许笑容。而为了让自己在爸妈眼中有存在感,于是从小就学会主动看双亲眼色、迎合他们的喜好。
高中第一志愿更是依照爸妈心愿填了军校,一路妥协直到毕业,都如愿照着父母的规划成为职业军人。自己的结婚对象也是爸爸挑过后,要她交往、要她嫁,就嫁了。就连经历了老公外遇、酒后家暴,虽然曾一度自残,但习惯委屈求全的她,也都一一隐忍下来,但她却认份的说:「这可能是命吧!」。
该名妇人每次回诊时,笑容慢慢的变多了,也表示睡眠状况越来越好。紧接着,建议她慢慢高端挑战,尝试跟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想到慢慢的她和家人间也多了许多话题和交集。(图片仅为示意,非实际当事人)
年近50才学会为自己而活 试着为自己着想、表达意见,改善家庭关系
直到我跟她说了一句话,「你最大的问题,是你从小到大都是为了别人而活,而不是为自己而活。」让她有很大的情绪反应,才惊觉原来自己这辈子都为爸妈、为朋友,结婚后为先生、小孩而活,永远都在在乎别人的看法,从来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替自己着想。
所以建议她除了进行药物治疗,更应从心理治疗着手,来把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己找回来!其中,就是每天为自己做一件事,例如,过去买菜都是买老公、小孩爱吃的,改成买自己喜欢的菜色。或者是,给自己一段静下心独处、什么都不做的时间,不管是坐在便利商店或咖啡厅,单纯看着外面行人什么都不想、放松一下都可以。
温闵凯医师指出,逐渐的该名妇人每次回诊时,笑容慢慢的变多了,也表示睡眠状况越来越好。紧接着,建议她慢慢高端挑战,尝试跟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该名妇人自从结婚后,因丈夫性格相对保守,没有出门旅游过夜过,更不要说出国了。没想到在她多次尝试、表达想全家一起旅游的想法后,先生竟然答应了,也度过了一趟愉快的旅途。而从那次以后,不只夫妻感情、和孩子相处上也产生了变化,妇人从过去不敢说,变得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家人间也多了许多话题和交集。
前一段时间更突破的和朋友一起出国5天,去了一趟港澳,虽然旅途不远,但她雀跃的表示,好像找回了18岁像小女孩的自己,有美梦成真的感觉。咨商了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如今她不仅失眠问题顺利获得改善,每次回诊笑容越来越多、更有自信、更开朗,疗程也顺利告一段落。
孩子有过度压抑情绪问题吗?3表现指针看出端倪
看了上述案例的故事,你是否也替她终于能回活出自己的人生,感到松一口气呢?温闵凯医师表示,其实类似因父母过度管教、控制,而导致孩子为了成为家长心目中「乖小孩」、「完美小孩」形象,而失去自我、空有一副躯壳的案例在我们日常生活周遭比比皆是。
究竟不想让孩子过上缺乏自我的人生,做爸妈的该怎么做才对?又要如何看出孩子有没有过度压抑自我的倾向呢?温闵凯医师指出,家长可以从3个表现指针看出端倪。
建议爸妈们不妨可以试着,在遇到孩子犯错时,先延后情绪的发作,尝试引导、正向鼓励孩子表达情绪、意见,听听看孩子怎么说。试着倾听孩子的感受、想法,会让你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了解他的内心。(图片仅为示意,非实际当事人)
指针1/社会人际关系较差:个性安静、话不多,在进行人际交互时属于被动的一方,团体活动时经常一个人坐、人际关系不佳。
指针2/有情绪障碍问题:容易紧张、焦躁,或是容易哭、情绪歇斯底里,容易哭、感到忧郁悲观。
指针3/出现行为异常:有拔头发、抠手、咬指甲、尖叫,甚至是经常尿床、梦游等行为异常。
不教出失去自我主见的「乖小孩」 从小鼓励孩子表达情绪、想法是关键!
想要避免上述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父母一定要改变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在面对孩童犯错时,别急着说教、责备、打骂他们,不给他们解释的机会。这样的教养方式多半只会换得孩子崩溃大哭、短暂屈服;除了可能孩子听不下去外,长期下来更可能教育出不敢表达自我想法、意见的小孩。
建议爸妈们不妨可以试着,在遇到孩子犯错时,先延后情绪的发作,尝试引导、正向鼓励孩子表达情绪、意见,听听看孩子怎么说。试着倾听孩子的感受、想法,会让你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了解他的内心。尤其是,对于未满学龄前的孩童,讲孩子想听的话,不要讲大道理,更是有效让孩子理解问题的好方法。
譬如,幼稚园大的小朋友老是不乖乖睡觉,与其每天追着孩子屁股大吼:「不赶快睡明天会起不来、赶不及去学校而迟到。」对于小孩来说,迟不迟到对他一点都不产生影响。建议爸妈们不如试试看换个角度、说法,像是:「我注意到你还想玩玩具,但我们再玩3~5分钟就休息好吗?玩具也要休息啊…」、「如果迟到明天就见不到幼稚园里喜欢的朋友…」等等,试着多练习几次,爸妈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比你想像的好沟通。
【医师小叮咛】:
除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亲子教养秘诀,温闵凯医师也提醒,不论是孩子或者是民众本身。如果发现有无法表达情绪、自我意见的问题,却迟迟难以改善,不妨可试着寻求专业精神科医师、专业咨商心理师协助,就是有助找出问题点,成功活出自我方式!
该文章《她,40年来总是敢怒不敢言,「乖小孩」躯壳下的自我还存在吗?》由网友『人中黄 -』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