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见人。碰见熟人会让我很紧张。比如我去楼下的超市买东西,还没出门我就担心:那个售货员看见我会怎么想?他会不会想我怎么又买零食吃了?我都这么胖了,还吃零食。我肯定是个贪吃的人,而且还管不住自己。
有时候在电梯里遇见邻居,我都会紧张。我说什么呢?说你好吗?好像也不对。她会不会想:怎么我这么大的人了不去上班,在家吃闲饭? 搞的我就算打招呼都不那么自然。
现在我都尽量避免白天出门。都是等天黑了才出去。这样心里感觉好受一些。至少别人不容易发现我脸上不自然的表情。
但时间久了,我又担心了。我这样下去会不会出问题?我怎么总是害怕?我这个样子,以后怎么和别人打交道?
想到这些,我对自己好失望。帮帮我!”
这是小文的大概情况,她今年24岁。第一份工作辞职后,在家半年有余。她性格偏内向文静。
其实小文所害怕的东西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售货员看到小文来买东西,逻辑上讲,心里会比较开心,因为有顾客上门,意味着有生意做。至于“她怎么又买零食了、她这么胖了还吃零食”其实是小文的想法,是小文担心别人这样评价自己而以为别人会这样想,其实这些想法是来自小文而非售货员。
小文没有分清事实和自己想象出来的“事实”,她把两者混淆了。从而生活在自己想象出来的“事实”中,自己吓自己,最后出现了白天不出门,等天黑才出门的情形,后又怀疑自己心理出现问题,越想越怕,直到求助心理咨询。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很多人有类似的心理投射,自己担心别人会怎样,就以为别人肯定会那样,从而分不清真正的事实和自己想象出来的“事实”,从而生活在自己想象出来的恐惧中,最后发展成“症”的程度。
症这个字,外边是个病偏旁,是在医学上经常出现的字,或者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医学。一般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出现了生理表现,称之为症。比如焦虑症,出现了头晕、头痛、心慌心悸;比如抑郁症出现了食欲降低等等。
不管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是否达到症的程度,只要看引发其困扰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找到这个模式,改变它,即达到“改变思维模式,人随之改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