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生有次与一位朋友谈到他妻子和丈母娘爱抱怨的问题,他足足就这个话题倾诉了一下午,朋友后来打趣说,“你抱怨着她们的抱怨,这算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吗?”他哈哈笑起来,才意识到自己也有问题。说到“抱怨”,大多人都知道是消极的行为,我们鄙弃别人这么做,可我们也会下意识地抱怨。
下属抱怨上司、家长抱怨孩子、夫妻相互埋怨……抱怨者最擅长的就是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并把自己的抱怨合理化。我们为何喜欢抱怨?抱怨能让自己渐渐相信问题都是别人的,与己无关,这显然能让面临困难或挫败时的情绪暂时得以缓解。但同时这也只是一种逃避,于事无补,相反还让被抱怨者跟你对立起来,使问题的解决愈加复杂。这时若仍不转换思维,没完没了的抱怨就让我们陷入负性思维,影响身心健康。
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都告诉我们,不抱怨有利于健康。首先,学会不抱怨,拒绝慢性压力。抱怨没能解决问题,而被暂时搁置的问题让我们处在慢性的压力状态下,在医学上称为慢性应激状态。有研究表明,因心理应激所引发的各种相关疾病越来越多。不抱怨会让我们开动脑筋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减少潜在的慢性压力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其次,学会不抱怨,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生物行为医学杂志》曾刊登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学会释怀、心怀感恩、放下愤怒,可以大大降低血压升高的危险,进而降低心脏病危险。还有,学会不抱怨,可以避免制造消极的氛围,有利于神经系统健康。神经科学家对大脑活动分析后发现,大脑如果听到了太多负面信息,很可能导致当事者也会按照消极的方式行事。更糟糕的是,长时间暴露在抱怨环境中还会使人变得愚蠢和麻木。
其实,当你意识到自己抱怨时,调整并不是一件难事。第一步,要转换思维。当你决心远离抱怨,虽然它并不可能马上消失,但也无需自责,只需当你意识到在抱怨时提醒自己,“我该想想办法去处理这个问题,行动起来!”比如,积极沟通、从我做起或寻求帮助,而不是单纯地埋怨别人。然后,学习做感恩练习。可以在每天清早起床时或上班路上列举出几天中2~3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最好是生活中不重复的、细微的小事,反复咀嚼体会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