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获悉,自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逐步开展农村高发地区、淮河流域、城市地区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截至2018年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18.7亿元,累计筛查380万高危人群,病例检出率及患者5年生存率均高于基线值。
据介绍,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指导下,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领导,医院、疾控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参与实施的癌症早诊早治工作机制逐步形成。通过探索适宜筛查技术,发现了大量早期病例。比如,截至2018年6月,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完成上消化道癌(食管癌、胃癌)高危人群筛查166万人次,检出病例27416人,其中早期病例20198人,治疗数达22853人,项目筛查检出率远高于基线发病率。
检出病例的5年生存率也得到有效提高。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食管癌和胃癌总体预后较差,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0.3%和35.1%,而项目地区检出病例的5年生存率均高于上述基线值。“这主要得益于早发现。”这位负责人说,“虽然项目地区的数据不能代表全国总体情况,但其对患者生存情况的积极影响乃至社会影响力开始显现。服务对象不仅对服务内容、健康收益等较为满意,还主动当起了项目宣传者,发动身边亲友参加筛查,劝诫他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