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期与类型及急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表现
在疾病潜伏的约十天时间里,其发病急剧且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严重程度差异较大。对于此病症的临床病程,我们可以大致分为败血症期和免疫反应期。而根据其临床特点,又可以细分为流感型、肺出血型、黄疸型(也称为Weil疾病)、脑膜脑炎、肾衰竭以及后发症等类型。
败血症期:
此期的病程可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
在急性期(发病后的1至10天),患者会出现发热、全身疼痛、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除上述毒血症状外,各器官还会出现流感、肺出血、黄疸、肾功能衰竭、脑膜脑炎等特异症状。
恢复期(发病后的第7至10天之后),大部分患者在热退后,各种症状会逐渐消失恢复。但少数患者会在热退后几天至6个月或更长时间再次发热,并可能出现眼睛(如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或全葡萄膜炎)及神经系统后发症。
免疫反应期:
这一阶段的病程中,早期和中期的症状通常被称为败血症或并发症,而中毒症状消退后的症状则被称为后发症。这些症状主要是由免疫反应引起的。
急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脑膜脑炎。患者在发病后的约2至3天内,会出现严重头痛、频繁呕吐、嗜睡、妄想或昏迷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抽搐、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检查可能发现颈部强直、克氏症和布氏症等呈阳性。
严重病例可能发生脑水肿,甚至脑疝,导致呼吸衰竭。对于单纯脑膜炎的患者,其预后通常良好。对于脑炎或脑膜脑炎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且神经系统后发症较为常见。早期后发症主要包括单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根炎和脑神经瘫痪。晚期并发症则多见于脑血管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的患者,多为12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他们通常表现为轻度或隐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症状消失后1至5个月内可能出现偏瘫和失语等后遗症。此病症的临床特征之一即其反复多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