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隐匿型乳腺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因分析

关于乳腺原发癌的隐藏原因,Owen通过对25例OBC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点见解:

原发肿瘤的体积相对较小,其中肿瘤直径小于1cm的占到了20/25,而小于5mm的更是达到了14/25。这样的尺寸差异使得小原发灶在检测过程中容易被忽视。

纤维性乳腺炎引起的全乳组织增厚现象,也极大地妨碍了对小原发灶的检出,这种情况在7/25的病例中得以确认。

病变深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有23/25的病例病变位置较深,多为痤疮样癌,这使得诊断变得更为困难。而在临床实践中,那些在乳房肥大、肿瘤直径大于2cm的患者中,往往有未触及的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探讨

OBC乳腺肿瘤的直径与乳腺肿瘤的组织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小的原发性肿瘤和较大的转移性肿瘤可能是由于两者的生长机制不同所导致的。

在癌症的早期发现阶段,宿主的免疫能力对其生长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癌症通过淋巴道发生转移,并在区域淋巴结中形成新的生长点。理论上,原发性肿瘤因其强烈的抗原性,能够激发身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虽然免疫反应成功地控制了原发性肿瘤的生长,但它却无法阻止转移性肿瘤的发展。

这种现象可能与癌症在转移过程中的抗原变化有关。由原发性肿瘤引发的免疫反应对于转移性肿瘤并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在OBC的病理表现中,小叶原位癌、导管内癌等早期组织癌更为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这些癌症已经发生转移,其组织形态仍然表现为小叶原位癌或导管内癌。这暗示着可能存在基底膜的退化或点状细胞穿透区在病理检查中未被察觉。Gallager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证实了这一点,光镜下虽然表现为导管内癌或原位癌,但实际上,癌细胞已经穿透了基底膜。乳腺病理检查中也可能出现漏诊浸润癌灶的情况,只发现了原位癌灶。

对于这样的复杂情况,我们需要更为细致入微的研究和诊断手段,以更好地了解乳腺原发癌的发病机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率。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