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这一现代常见疾病,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其发病率居高不下。为了有效避免其对身体的损害,积极的发现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借助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及时发现这一疾病。
人的一生中,骨骼健康状态随着岁月流逝而发生变化。在30至35岁左右,我们达到一生中骨骼最为强健的时期,称为峰值骨量。此后,骨量逐渐缓慢下降。老年时期的骨量多少,不仅取决于年轻时的峰值骨量,更受到此后骨丢失率的影响。在男性,中年以后的每年骨丢失率约为1%。而对于女性,绝经后的5至10年内,由于性激素的缺乏,骨丢失率迅速提升至2%至4%。
疼痛是骨质疏松最为常见的症状。尤其是背痛,经常是全身骨痛的首发表现。这种疼痛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骨骼转化过程过快,骨吸收增加。在这个过程中,骨小梁可能出现损伤断裂,引发疼痛。除此之外,骨质疏松还潜藏着另一种危险——容易骨折。骨折不仅给患者带来剧痛,甚至可能缩短寿命。尤其是髋关节骨折,后果尤为严重。如果髋关节骨折患者选择保守治疗,长期卧床可能会引发褥疮、肺炎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这些问题会使康复更为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脊柱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的常见病症,它会引起急性或永久性的背痛。严重的脊柱压缩性骨折还会导致身长缩短、驼背变形。
骨质疏松一旦发生,逆转困难,因此早期预警和预防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对以下情况保持警惕:长期慢性的不明原因背痛,特别是中年人;有非暴力性骨折病史或家族遗传史;饮食习惯偏向于高蛋白或低钙食物,如缺乏牛奶及乳制品;体型偏瘦;有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绝经前卵巢切除或闭经;户外活动少或长期卧床;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通过以上的介绍,希望大家对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调整饮食,增加运动,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以期早发现、早治疗,维护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