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年人来说,低血压是他们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许多老年人常常会担忧自己是否患有低血压,那么如何才能及时发现自己是否患病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低血压的诊断标准。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权威专家,为大家详细解读低血压的诊断标准以及鉴别诊断。
我们来谈谈诊断标准。
对于无症状性低血压,其主要依据是血压值达到或低于诊断标准。而对于症状性低血压,除了血压值达标外,还需要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阳性检查结果。
接下来,我们重点讨论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当老年人从卧位转换到坐位或立位时,如果血压下降至少2.7/1.3kPa(20/10mmHg),或者收缩压降至10.7kPa(80mmHg)以下,并且这种低血压状态能维持2分钟以上,那么这就是体位性低血压。如果平卧后,上述症状性低血压的临床表现得到缓解或消失,那么诊断更为明确。还可能发现一些功能原因,如长期卧床、过度运动、高温、发热、脱水、贫血、出血、透析治疗、低钠、低钾等有效循环缺血或电解质紊乱、感染性休克等。值得注意的是,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在老年体位性低血压中占据半壁江山,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降压、安眠、稳定、抗震颤以及一些抗精神病、降糖等药物。
除了诊断,鉴别诊断也很重要。自律神经功能不全或多系统萎缩或交感神经敏感型等三种体位性低血压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实际意义,因为它们的预后和治疗各不相同。多系统萎缩患者除了体位性低血压外,还有锥体和锥体体征,如肌肉萎缩、帕金森病、虹膜萎缩等症状。而自律神经功能不全的人在测量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时,卧位时减少,站立时不增加,对滴注去甲肾上腺素的血压非常敏感。
了解了这些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后,相信老年朋友们对于自己是否患有低血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若出现头晕等症状,可以使用这些诊断方法来进行自我判断。如有疑虑,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低血压虽然常见,但不可轻视,及早发现、科学治疗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