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一个在中国尤为普遍的疾病,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其年轻化趋势愈发严峻。很多人即便知道自己的血糖偏高,也往往忽略其潜在的危险性。对于糖尿病药物,许多人存在误解,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血糖高,但并不是糖尿病,因此不需要服用降糖药。
我们知道,正常的血糖范围是根据大多数健康人的统计数据来设定的。一旦血糖超过这两个标准,就可能已经开始损害微血管壁、周围神经等组织器官。长期的高血糖还可能引发动脉硬化、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高血糖还会对胰岛素β细胞产生毒性,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血糖进一步升高,很快可能发展为严重的糖尿病。一旦发现血糖超过正常值,除了严格的饮食控制外,还应积极服用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误区二:虽然是糖尿病,但如果没有症状,用药与否无所谓。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想法。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长期不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能会导致蛋白尿、冠心病、白内障、周围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损害心脏、大脑、肾脏等主要器官。积极服用降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是至关重要的。
误区三:服用降糖药会上瘾,会损害肝肾功能。
有些人认为一旦开始服用降糖药,就无法停止,会对药物产生依赖。实际上,服用降糖药物并不会上瘾。对于那些认为自己能吃能喝就是健康的人,我们要提醒您,过度吃喝可能会加重糖尿病病情。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降低胰岛高血糖β细胞毒性,防止胰岛功能进一步下降,甚至有可能恢复胰岛功能。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及时摆脱这些药物误解至关重要。不良的血糖控制是并发症最直接的原因,如果血糖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后果将十分危险。我们呼吁所有糖尿病患者,务必重视血糖控制,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服用药物,以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