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占位性病变是颅腔内一系列疾病的总称,这些疾病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位置。临床上,它们常常以颅内压升高为主要特征,颅内压超过正常范围(成人颅压>1.96kPa或200mmH2O),同时可能伴随着局灶性神经损害。其中,常见的疾病包括颅内肿瘤和脑脓肿等。
临床表现:
1. 这类病变在颅腔内形成肿块,如脑肿瘤、脑脓肿和脑血肿等。
2. 可能导致颅脑损伤。当病变体积增大,颅内压生理调节失代偿,颅内压力超过正常值(80\~180mmH2O)时,常常伴随着脑功能障碍。
3. 头痛是颅内压升高的典型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头痛可能从发病初的不典型逐渐转为持续性,甚至难以忍受。
4. 呕吐可能是脑干移位和牵拉或肿瘤直接刺激延髓的呕吐中枢引起的。呕吐呈喷射性,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呕吐后头痛可能稍有缓解。在儿童患者中,由于肿瘤常发生在后颅凹,早期即可出现呕吐,这容易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
5. 还有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眼静脉回流受阻,视乳头边界不清、静脉充血、渗出或出血等视觉症状。
术后处理:
患者在术后需要回到病房平卧8\~12小时,以防止股动脉穿刺点出血。接下来是5\~7天的水化治疗,同时需要密切关注双下肢皮温和足背动脉的搏动。通常每月进行一次灌注治疗,连续2\~3个月后,再根据患者的复查CT结果以及肝肾功能血象情况,制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这一过程既是对患者身体的恢复与调整,也是对病情的有效管理与控制。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需要经过精细的医护工作,以期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