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早已超越了其初始的仅供娱乐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传递价值、触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曾有一位导演在访谈中面对质疑,为何他总执着于拍摄日军侵华战争或古代题材的作品,他给出了深刻的回答。他提到,西方人之所以铭记曾经的侵略和奴役,是因为他们通过电影等艺术形式,不断地反思和警醒,这也促成了他们的不断进步。
这位导演的回应让我深感共鸣。他认为,优秀的电影作品,如诺兰所执导的那些引人深思的战争片,能够揭示战争的残酷真相,从而使人们更加抵触战争。而如果我们不去创作这样的作品,时日一长,世人对战争的惨烈记忆就会逐渐模糊。民众可能会被那些夸大其词的“抗日神剧”所误导,误以为战争不过是如此。
回到电影的本质问题,究竟什么样的电影可以称之为好电影呢?我认为,一部优秀的电影并不一定需要承载过多的教化使命。它只需要捕捉历史与现实中的真挚情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便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遗憾的是,这样的电影在国内市场上仍然凤毛麟角。
大多数电影似乎更侧重于表面的故事叙述,而背后的逻辑和想要传达的深层意义往往显得空洞无物。今年的《我不是药神》似乎成为了一股清流。这部电影不仅成功打动了观众的心,还为中国电影产业开辟了新的可能。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成为中国电影人的一面旗帜,引领更多的创作者走出新的路径,创作出更加贴近生活、触动心灵的电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