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医学科学院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一种新型的靶向递送系统经过动物实验验证,展现出强大的潜力。这一系统能够特异性地携带具有成骨潜能的小核酸到达骨形成部位,高效且安全地促进成骨小核酸逆转骨质疏松。这一重要突破为骨质疏松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与核酸药物研发领域带来了坚实的基石。
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成就背后的科研历程。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先进的基因敲除技术,成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骨形成负调控基因CKIP-1。在小鼠体内去除这种基因后,有效促进了骨形成。为了进一步转化这一重要发现,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团队精心设计了一种核酸递送系统,能够精确地将核酸分子输送到成骨细胞。
经过三年多的联合研究,这一系统成功携带能够抑制CKIP-1基因的小核酸,输送到骨质疏松大鼠体内。实验结果令人鼓舞,大鼠的骨量明显上升,骨形成速度加快,骨微结构得到了显著改善。
微微健康网提醒我们,骨质疏松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是身体衰老的自然表现。对于大多数女性,在绝经后的5~10年内,男性在65~70岁左右,骨质疏松的症状开始显现。在30至35岁之间,人们通常获得一生中最高的骨量,即峰值骨量。此后,骨质开始逐渐丢失。
为了保持骨骼的健康硬朗,我们需要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实的骨骼储备意味着在老年时剩余的骨质更多。单纯的大量补钙并不能有效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无法治愈骨质疏松。这一新型的靶向递送系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方向,未来在骨质疏松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