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揭示,我国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关注。根据《中国医学论坛报》发起的调研,高达六成的医生面临心理疾病风险,这一群体可谓危险性较高。在这份涉及全国30个省份、涵盖数十个临床科室的调研中,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被用于评估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这份调研从7月17日持续至9月10日,共有914位医生参与。根据调研结果,医生的心理健康指数平均为24.17分。仅有10%的医生处于心理疾病危险性较低的等级,而高达35%的医生处于心理疾病危险性较高的等级,更有25%的医生处于心理疾病危险性非常高的等级。这一发现令人担忧,因为医生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调查并未发现男性和女性医生在心理疾病风险上有显著差异。二级和三级医院的医生心理疾病风险相对较高,显著高于一级医院。这可能和他们面临的诊疗压力、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从业超过20年的医生相较于从业时间较短的医生,心理疾病风险较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工作3年至5年的医生群体,他们在所有医生中的心理疾病危险性较高。随着医生职称的晋升,心理疾病危险性逐渐降低,正高和副高职称医生的心理疾病风险明显低于初级和中级职称医生。
医生长期接触生命边缘的病患,面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会对自身造成精神压力,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只有医生本身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为病患提供医疗服务。对于如何改善医生的职业环境和工作压力管理等问题,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深入和研究。这不仅关乎医生的个人福祉,更关乎广大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