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将至,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也随之来临,儿科门诊的繁忙季节亦将随之而至。为应对儿科门诊的压力,北京市卫生局早有预见性地采取了行动。去年,他们提出要求,至今年年底,全市所有二级以上的医院都必须重新设立儿科门诊。
在这波改革的大背景下,北京市的医疗机构纷纷响应号召,纷纷恢复或新设儿科。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09家设有儿科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今年11月份共接诊了近百万人次的小患者,其中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接诊人次占据了总接诊人次的半壁江山。
日前,记者对几家医院的儿科门诊进行了实地探访。例如在北京普仁医院,67岁的北京儿童医院退休医生冯藏蕊在这里开始了她的一天工作。面对一位鼻头发黄的婴儿,她细致地询问了孩子的饮食情况,并给予家长专业的饮食指导。整个诊疗过程持续了约11分钟。家长们纷纷反映,冯医生不仅治疗疾病,还耐心解答他们的日常困惑。
尽管二级医院纷纷设立儿科门诊,但运营情况却参差不齐。有的医院儿科门诊量寥寥数人,有的医生则因为工作压力大、收入相对较低而选择离开。北京普仁医院虽然通过聘请北京儿童医院的退休医生来提升了门诊量,但这一策略能否持久仍是个未知数。
尽管这些二级医院的儿科门诊逐渐完善,但医疗条件仍然有限。很多综合医院的儿科只开设了儿内科,且缺乏专业的儿科诊疗器械和24小时急诊服务。甚至有些医院的抢救设备尚未启用。
北京市的二级医院在恢复或新设儿科门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吸引更多的医生加入、完善医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和解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二级医院建立起完善的儿科服务体系,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