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于2011年构建了一个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旨在全面保障食品安全。这一网络覆盖了天山南北的47.3%人口,并对11大类219种食品进行了持续的监测。
据自治区卫生厅发布的消息,该监测网络由18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化学污染物、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点,以及26家医院作为食源性疾病监测点构成。这些监测点遍布全疆各地,形成了一个全面的监测体系。
该监测网络对全区的粮食、蔬菜、蛋、肉、乳等11大类食品进行了连续监测,涉及样品数量达数千份。监测结果令人鼓舞,数据显示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小麦粉中的增白剂以及辣椒制品中的苏丹红均未检出,合格率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百。炒货类食品的食品添加剂监测合格率也为百分之百。水产品、蛋和乳类的重金属监测合格率同样达到了百分之百。这一系列的成绩彰显了新疆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显著成果。
监测结果也揭示了一些问题。在熟肉制品和酱腌菜类食品中发现了个别抽检样品存在亚硝酸盐超标的问题。在酱菜中发现有食品添加剂安赛蜜和甜蜜素超标使用的问题。尽管如此,绝大多数抽检样品中并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这一比例达到了93%。但在凉菜、凉面、凉皮以及卤制品中还是检出了个别致病菌的存在。对此,新疆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进行改善和优化。自治区卫生厅表示,新疆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逐步扩大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频次和数量。这些措施旨在提高食品安全预警和风险管理的水平,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权益得到全面保障。新疆正在构建坚实的食品安全防线,为民众带来更加安心、健康的食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