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饯背后的秘密:添加剂与食品安全之忧
随着央视对蜜饯行业添加剂问题的曝光,民众对蜜饯食品安全的担忧愈发强烈。在山东省临沂市的蒙阴县和平邑县,一系列隐秘的蜜饯生产现场被揭示。
五光十色的蜜饯,品种繁多,话梅、桃肉、杏脯等,究竟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饲料包装袋竟被用来盛装桃肉,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记者调查发现,这里的加工厂里遍地都是露天晾晒的桃肉,大部分工厂没有明确的厂名和卫生许可证。这些桃肉并非简单的晾晒,而是经过腌渍加工。腌渍桃肉的地方竟是路边的露天水泥池。记者看到的大水泥池里泡着大量桃肉,旁边垃圾遍地,污水横流。
在这些腌渍过程中,焦亚硫酸钠起到了漂白和防腐的作用。按照国家标准,蜜饯加工时焦亚硫酸钠的使用是有严格限制的。但在这里,其使用却完全按地域添加。广东因为天气炎热,要求焦亚硫酸钠的添加量就要大一些以保证不腐烂。
经过人工去核后的桃肉被摆放在地上晾晒。这里采用的是水泥地晾晒,量大得惊人,有的晒场上甚至上千平米都是这种场景。尽管有灰尘和尘土的问题,但这似乎成了默认的晒法。更让记者震惊的是,用来盛装桃肉的编织袋,竟然是曾经装过鸡、鸭、猪等动物的饲料袋。袋子上明确写着含有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字样。当记者提出质疑时,一些老板轻描淡写地表示这不怕,回去还得加工呢。而真正让人担忧的是他们是否真的会去掉含有药物添加剂的内膜。记者在蒙阴县的另一家果品厂同样看到了许多这样的编织袋。这些蜜饯桃肉半成品又会被销往何处呢?据工人透露,广东那边因为天气炎热怕腐烂,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较高。他们根据各地的需求调整添加剂的使用量。然而这种做法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风险与隐患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