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肉作为全球消费量最大的肉类,几乎在每个国家的餐桌上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被许多人视为“荤菜”的代表,但也因此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争议,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动物保护分子”的争议。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古代,食用鸡肉并不被视为“吃荤”。这背后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历史的长河,一同探寻这一有趣的历史真相。
这一观念的起源,要追溯到唐朝。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及其他因素导致人们认为只有家畜(哺乳动物)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肉,而相对容易饲养的鸡肉则不被视为肉类。唐太宗,这位被誉为“千古帝范”的伟人,正是将鸡肉正式排除出唐朝食用肉类行列的人。
这一历史事件与一位名叫马周的贞观名臣紧密相连。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偶然发现了马周的才华,并上演了感人至深的“四请马周”的佳话。第二年,唐太宗任命马周为巡视地方的监察御史,负责各地巡查。
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唐太宗规定监察御史在出差期间不得吃肉。这对于爱吃鸡肉的马周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尽管他在地方工作期间小心翼翼地遵守规定,但有时还是会忍不住吃点鸡肉。结果,他因偶尔食用鸡肉而被其他御史举报,罪名是违规吃肉。
唐太宗在收到举报后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他说:“我禁御史食肉,是为了防止浪费,吃鸡又与此有何关系?”他并没有对马周食用鸡肉的行为进行任何处罚。
唐太宗这番话的背后,其实是对马周的保护,他不希望因为一件小事而毁掉一个难得的人才。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的话也间接决定了食用鸡肉在唐朝的地位。自此以后,食用鸡肉在唐朝不再被视为“吃荤”,“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情境在唐朝时期就并不表示吃了肉。这一历史真相的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