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喝酸梅汤被检测出酒驾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记得公交司机因吃蛋黄派而被检查酒驾的新闻也引起了不少关注。为什么越来越多日常食品被检测出可能引发酒驾呢?司机在开车时,究竟还能吃什么呢?
面对公众的疑惑,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张玉林接受了新华网记者的独家专访,为我们解答这些关注的问题。张玉林介绍,测定司机是否饮酒或醉酒,主要是通过检测其呼出气体中的酒精含量来进行判断。对于酸梅汤、蛋黄派、腐乳、果啤等食品,正常情况下,食物本身或其代谢物中只含有少量酒精,应该不会达到酒驾的标准。
“如果被检测出超标”,张玉林提出了两个可能的问题。首先是标准的问题。如果标准设置过高,可能导致正常食物中的酒精也被视为饮酒。这时,我们需要对标准进行合理调整。其次是测定仪器的敏感度问题。仪器过于敏感可能导致未达酒精量标准时就被显示为饮酒,而过于迟钝则可能导致酒精含量被低估。如果因为正常食用上述食品而被查出酒驾,那可能是因为标准或仪器存在问题,并不能单纯地以科学依据来衡量。
张玉林建议,司机在食用一些能引起困乏的药物,如抗感冒药、镇静剂等后,应休息一段时间再开车。查酒驾的目的在于保护大众健康,因为酒后驾车容易导致神经敏感度降低,增加事故风险。任何食物和药品,只要可能引起这些症状,都建议在食用后避免驾车。
对于为何蛋黄派、藿香正气水、酸梅汤等食品会被检测出酒驾,这可能与食品中的酒精成分有关。但食品生产工艺和检测仪器也需要引起重视。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酒精成分残留以及检测仪器的精度和准确性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为司机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确保道路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