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中疾控专家:水源重金属危害多来自突发事件

该新标准的另一大突破在于水质指标的大幅增加。从原先的35项指标,增至现在的106项,这一显著增长充分反映了对于饮水安全的关注。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水源水质相对较好,35项检测指标足以满足需求。随着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水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原先的35项指标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增加水质指标成为了必要的举措。

那么,具体增加了哪些指标呢?新京报记者了解到,重金属指标从原先的19项增加到了多项,其中包括砷、铅、镉等元素的严格限制,同时还增加了、锑、钡、铍、硼、钼、镍等指标。有机物污染指标也从4项增至44项,包括农药内分泌干扰物等。消毒剂和消毒副产物的指标也从3项增加到18项,微生物指标从2项增加到6项。

面对新国标中对一些重金属如、锑、钡等的检测增加,有人担忧自来水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鄂学礼表示,因为没有过去的具体数据,所以无法确定过去那些年重金属在水体中的情况,也没有发现相关的报道。而在没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这些重金属在自来水水源中的含量是很低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新标准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在国际上也获得了相当的认同。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这一标准更是得到了国际奥组委的认可。鄂学礼强调,这是一个强制性的标准,每一项指标都必须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如发生影响水质的突发事件时,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某些指标可以适当放宽。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伤害。

鄂学礼明确表示,对于那些直接影响健康的指标,如毒理学指标和微生物指标,是绝对不能放宽的。而对于放宽标准的条件,鄂学礼强调应确定影响因素,进行水质检验后再做决定,不能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轻易放宽标准。新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都是基于严谨的科学依据,旨在确保饮水的安全和质量。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