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多方联合发起的“长江流域城市室内空气品质调查”项目成果发布会在上海圆满落幕。这次调查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大众对于室内污染的认知存在较多的盲点。
专家们纷纷表达了对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关切与担忧。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工程学院的刘兆荣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代人在室内度过的时间占据了其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而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往往高于室外。长时间吸入这些含有多种污染物的空气,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系列典型的危害。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城市居民对室内空气质量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他们对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和控制方法的认知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例如,虽然上海受访者对室内空气污染源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灰尘和甲醛上,但对氡、SVOC(半挥发性有机物)以及苯系物的关注度仍然较低。这些恰恰都是毒性很强的室内空气污染物。
与此清华大学张寅平教授也强调了SVOC对人体的危害。这种物质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具有毒害作用,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发包括哮喘在内的多种疾病。他还特别提到,由于家庭装饰中广泛使用的涂料、装饰材料和人造板家具等常常含有甲苯、二甲苯等有害物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检测出高浓度的这些物质。
“这些室内污染物对儿童的健康影响尤为严重。” 张寅平教授强调说。在调查中,上海受访者反映,儿童出现咳嗽、感冒、鼻炎等呼吸系统症状的情况较为普遍,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
此次调查的成果不仅揭示了公众对室内空气污染认知的不足,也为未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升公众健康意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希望借此能引起更多人对室内环境问题的关注,共同为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