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为什么古代医生又称大夫又称郎

大夫与郎中的古今称谓变迁

至今仍被广大民众尊称为“大夫”的医生,其称呼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几十年前,“郎中”这一称呼在社会的某些角落还依稀可见,但如今,除了耄耋老人,已鲜有人知。

自先秦至晚清,“大夫”与“郎中”均为官职名称。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唐宋以前,医生根据各自的专长有着复杂的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而“医生”一词,最早是对学习医学的人的称呼,直到近代,才成为从医者的通称。

“大夫”这一称呼在三代时期已作为天子及诸侯的官职,分为三级。至秦汉,有了御史大夫、谏大夫等职位。隋唐以后,“大夫”成为高级官阶的称呼。而在医官中设置大夫、郎中等官职则是在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的事情。由此,太医被专称为大夫。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于是人们尊称医生为“大夫”。有趣的是,为了与官名有所区别,我们读“大夫”的“大”为dài,而不读dà。然而现在,有时会出现将官职或爵位称之为“大(dài)夫”的情况,这是搞不清因果本末而闹出的笑话。

至于“郎中”这一称呼,始于战国,至清末废除之前一直存在。因医官中有“郎中”一职,故社会上以此称医生或卖药兼治病的人。这一称呼在多种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地区一直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地区则始终唤医生为“郎中”。且北方对中医、西医都统称“大夫”,而南方则特指中医,对西医也称作“大夫”。这种地域性的称呼差异,背后的原因尚不清楚。

无论是“大夫”还是“郎中”,它们都是人们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尊称,是医学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见证。每一个称呼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和历史,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索。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