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芈月传》第60集中,秦武王嬴荡因举鼎而英勇献身,这一事件引人深思。从小在帝王家长大的嬴荡,虽然有着天生的蛮力,但他喜好与勇士比试,这次尝试举起千斤重的大鼎,却像是说梦。只有那些天赋异禀的人,如楚霸王、李元霸和李存孝等寥寥数人,才能举起这样的大鼎。嬴荡的作死行为却得到了一个“武”的谥号,彰显了中国文明中“为尊者讳”的传统。
嬴荡在位仅三年,虽未能在国内实行文治武功,留下骄人的业绩,但他的霸气和争勇好胜却使他被称为秦武王。这种奇葩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常见。例如明代的武宗皇帝朱厚照,他自命为上将,想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却屡次打着御驾亲征的旗号四处游玩,最终因沉迷于女色而丧命。相比之下,秦武王还算是一个直率的人,虽然有些霸道和头脑简单。
今天,我们并非来评价秦武王嬴荡,而是想聊聊关于鼎的故事。九鼎,传说由大发明家大禹制成,作为最后一个通过禅让制成为的帝王,大禹树立威望的趋势已经无法逆转。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用各州的青铜铸成了九鼎,每鼎上都刻有各州的名山大川和奇异之物。此后,随着王权的兴衰,九鼎也经历了多次易主。遗憾的是,后代保护不力,九鼎沉于泗水,无法考证其真实情况。《芈月传》中嬴荡举三脚鼎的情节也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九鼎锻造于夏代,但在周代之前四脚鼎盛行,周代以后三脚鼎才开始流行。一部号称严谨的历史剧,在细节上却如此不严谨,也只能让人“呵呵”。
究竟九鼎已经失落,它们的真实形状会因人而异,各执一词。除了嬴荡因举鼎而死外,历史上还有许多人与鼎有关却惨死的案例。这些人并非举鼎而死,而是被扔进鼎中烹煮而死。因为“鼎”不仅是一种象征王权的祭祀礼器,更是一种烹饪工具,用于烹煮肉类。这种刑罚被称为“烹刑、镬烹、鼎烹”。
历史上第一个被处以这种死刑的名士是伯邑考,他是周文王的儿子,为了救父亲前往商朝都城朝歌向纣王求情。他却成为了纣王试探周文王忠诚的工具,被扔进大鼎里烹煮成肉羹赏给了周文王。伯邑考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周文王的自由,同时成为了有记录的第一个死于“烹刑”的人。
伯邑考之后,“烹刑”这种残酷的刑法消失了一段时间。直到战国时期,“烹刑”再次出现在历史上。第一个被烹刑的是齐国的齐悲公,他被诸侯向周皇帝进谗言引发周皇帝的怨恨而被处以此刑。齐悲公的死让“烹刑”这种残酷的刑法与齐国结缘。此后又有两人在齐国因“烹刑”而死。
第一个是阿城县令,他擅长谄媚阿谀奉承之道术在朝堂上获得了不少人的美言庇护然而遇到了励精图治的齐威王齐威王派人暗访了解了他的真实情况后在朝堂之上将其烹了齐威王用最惨烈的刑法震慑了群臣开启了齐国一番霸业
战国时期名医文挚受齐国太子所托为齐泯王治病因医治方式特殊必需让齐泯王情绪爆发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却也因此触怒了齐王惹来了杀身之祸虽结局悲惨但其大义凛然赴死之行径令人感叹不已。在战国纷争的年代,文挚以其卓越的医术和胆识,成功治愈了齐泯王的疾病,可谓功勋卓著。齐泯王的怒火却未因此平息,误解之下,文挚遭到了“烹刑”的残酷命运。尽管他的事迹令人钦佩,但终究未能得到应有的嘉奖,反而在异乡命丧黄泉,令人扼腕叹息。
文挚的遭遇虽令人痛心,却也暂时中断了齐国与烹刑的关联。在中山国这个小国,又有另一人遭受了同样的命运。乐羊之子,身为中山国官员,因国被攻陷而遭受“烹刑”的命运。乐羊虽为魏国效力,但其子的遭遇却让人痛惜不已。最终,中山国国君的愤怒与惩罚成为乐羊大义灭亲的证明。
或许你相信因果报应,战国之后的郦食其同样遭受了悲惨的命运。这位楚汉相争时期著名的说客,以满腔热血游说齐王田广,意图促成汉军不费一兵一卒赢得齐国土地。由于齐军将领的不满与误会,郦食其最终惨遭齐国国君的“烹刑”。这位曾位列四大说客之一的郦食其就这样被自己曾经的盟友所害。他的离去为战国纷争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烹刑这一残酷的刑罚贯穿多个历史时期,无论是崇尚仁孝的汉代还是乱世争霸的魏晋南北朝都未曾消失。直到隋唐时期才逐渐被废除。尽管锅具的出现改变了实行“烹刑”的方式,使得冤魂得以安息,但历史的血腥仍然令人心有余悸。如今,“鼎”已经成为一种气势磅礴的象征,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它所承载的血腥过去。历史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那些冤魂的故事将永远警示后人,珍视和平与正义。
在战国纷争的年代中,无数英雄豪杰涌现于世,他们的事迹令人敬佩。背后的悲剧同样令人扼腕叹息。这些人物的命运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残酷与无情,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与信仰的更要珍视生命与和平的价值。历史的教训应当成为我们前行的警示,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珍视和平与正义的重要性。